楊銳也懶得做這樣的麻煩倉庫,就將普洱茶存放在自己的房子裡。自然陳化的速度雖慢,但如果是自己喝或者送朋友的話,卻是很不錯的選擇,就是有需要出售的時候,價格也會高一些。
盡管是在自家宅子裡放普洱茶,楊銳也不是隨隨便便就一搞的。
除了選擇位置安全,治安良好的地區,並加裝了防盜措施以外,楊銳還給放普洱茶的四合院,都放滿了大架子。
如今的紅木價格還很低,除了楠木稍微為人所知以外,紫檀都不算是大眾瞭解的貴重品,只能算是好東西罷了。一把紫檀椅子5塊錢,一面牆的博古架10塊錢的生意,是經常在潘家園琉璃廠等地方出現的。
楊銳給的更貴一些,也就吸引了許多做二手販子的人跑過來,自動自覺的送滿了幾間房的老傢俱。
第二天,楊銳再來什剎海的小宅子,看著幾間房的博古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普洱茶餅、茶磚和茶坨,地上還有大壇子裡,也裝的茶葉冒頭,不禁志得意滿,道:“再往後,誰再敢卡我經費,我就……送他一兜子茶,看看還有經費不透過的嗎?”
“七餅是一提,六提是一件。”姜志軍聽不過去,給楊銳做了個科普,緊接著不解的道:“其實您要用錢,還不如拿點股份。您不喜歡智科,就再搞一個嘛,有這份錢,開個什麼公司不比存茶葉好。”
楊銳道:“太麻煩了。”
“賺錢不能嫌麻煩。”
“行了,你們賺錢就行了,我就買點茶葉什麼的,自己開心一下。”楊銳說的不盡其實,論賺錢,開公司還真不一定有存茶葉多。
86年昆明茶廠的茶葉,不論好差,放到20年後,以05年06年的炒作力度,一餅上萬都是有可能的,最不濟,一公斤兩萬元,能輕松出清。
100噸是10萬公斤,可以作價20億元!
當然,05年是普洱茶炒作的高峰,之前之後都沒有這樣的價格了,與郵票、紅木等炒作品一樣,也都只能從後往前了看。
而從楊銳的角度來看,一家公司要想做出20億的價值來,可是不容易的。
就是智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看起來轉眼就能攀上産值過億的高峰,可那也就是高峰了。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牛胚胎移植的市場就是那麼大,每年的移植量是不可能擴充套件的太多的。另一方面,胚胎移植是需要獸醫等相應的技術人員來配合的,隨著産能的增加,管理和人員成本也就越高,接下來的盈利空間,只能是精耕細作,從而對公司管理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倒是華銳制藥這樣的公司,有很強的發展潛力,只要技術水平跟得上,發展的上限是很高。
不過,這些話是不用向姜志軍解釋的。他現在還很滿意智科有限公司每年幾百萬的收入,就是讓他選擇一個高上限的公司,他也沒有動力。
姜志軍哪裡想得到,楊銳都已經看到30年以後的事了,見說不動他,就繼續說明道:“老陳已經回去準備貨源去了,就我瞭解,勐海茶廠的存貨量更大一點,下關和昆明茶廠差不多,這樣算的話,他最少還能弄來200噸貨。”
“都是一樣水平的?”
“對。”
“能預定明年的嗎?或者能買到以前的老茶嗎?”
“老茶估計剩的不多了,你是大客戶,要的話,他肯定能弄來些,但最多也就是個位數。”
個位數的噸,換成餅的話,也是幾千上萬餅的老茶,楊銳立即道:“老茶能買多少買多少,再給我預約明年的新茶。”
“我看不如這樣,明年的新茶配老茶,拿來10公斤老茶,我們才收1噸的新茶,否則不要。”姜志軍對茶葉市場瞭解的清楚的很,道:“他們的老茶是不愁賣的,所以肯定不願意送過來,但是,新茶可是現錢,沒有不願意的。”
“10公斤配1噸新茶,這樣剛好配一兩噸出來。”楊銳滿意的點頭。
姜志軍笑了起來:“何止一兩噸,您只要放開了收,四五百噸的新茶,甚至1000噸都能收到。”
“這麼多,不可能吧。”楊銳完全不信,道:“他們今年也就剩下三百噸的樣子,再要多兩三倍?能有這麼多?廣交會他們還是要參加的吧,而且,港澳地區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吧。”
不止港澳地區的需求量在增加,東南亞和大陸內部的需求量也在增加,這些都是茶廠要滿足的。
姜志軍卻是解釋,道:“賬不是這麼算的。您可以以為普洱是像龍井一樣,雨前採一次,雨後採一次,秋茶再採一輪。”
“難道不是?”
“季節上類似,採法不同。”姜志軍道:“普洱茶的話,雲南只有版納地區是採雨前的,因為其他地方的海拔高,氣溫低,雨前還沒長出來多少呢。但是,一旦清明節過了,採茶季到了以後,雲南的茶葉是長的非常快的,一輪採完,再過幾天來,還能再採,差不多一週採一次甚至兩次的水平,所以,一棵二三十年的小樹,在春茶季節就能輕輕鬆鬆的採下三四公斤的鮮茶,做一餅茶都沒問題。”
“也就是說,我放開了要,他們就敢放開了採?”
“當然,雲南的茶農是不怕辛苦的。怕辛苦做什麼茶農啊,但是採出來的茶要是賣不掉,這個人工就算是白辛苦了,還不如上山砍柴呢。”姜志軍頓了一下,道:“現在的茶廠,玩的都是雨露均霑,總不能讓一個地區的猛採,讓另一個地區的沒有錢賺。今年是來不及了,明年新茶開採,你要是拿出現錢來,他們上千噸的茶都採出來,我們還可以把價格壓下來。”
楊銳聽的人,比姜志軍說的人還要興奮,一拍桌面,道:“那就這樣,我專門組織一些人,你幫我帶一帶,讓他們去收茶,放開了收。”
“您當真放開了收?一千噸兩千噸的也要?”
“只要質量沒問題,我一萬噸都敢收。”楊銳當然收的起了,他光是體育館每個月賺的錢,就夠他收一年的茶了,這些錢與其放在銀行貶值,還不如用來收茶呢。
再者說,80年代的普洱茶,用的還都是傳統方式來製作,大師級的人物都在,做出來的東西只好不差,至於一萬噸……在全民喝茶的年代,只是毛毛雨罷了。
姜志軍完全理解不能,道:“您就算能收的到這麼多茶,又放到哪裡?難道還專門為了買茶,買倉庫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