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記的教育方針是怎麼樣的?”
“他呀,他沒什麼方針的。”
王博問的沒話問了,只好道:“那您的教育方針呢?”
“我啊,我以前就想,能把他無病無災的拉扯大就行了,沒想到他學習挺好。”銳媽停了一下,道:“再就要誇西堡中學的教育水平好了,要不然,楊銳也不能得狀元啊。”
“這樣子……”王博對一個鎮中的教育水平很不看好,但是,如果這樣報道出來的話,大家估計是感興趣的吧。
相比自己的採訪任務,王博其實對身處的別墅更感興趣,想想京城的居住條件,再看楊家分的別墅,王博忍不住問道:“你們現在住的房子,是楊銳獲獎以前,就分到的吧。”
“是。”
“有多大?”
“四室兩廳。”現在沒有商業房地産的概念,也不會說建築面積什麼的,就用房間的多少來表明房子。普通的小年輕分個一室一廳或者兩室一廳,中老年幹部爭奪三室一廳是主流,至於廳和室的大小,其實全看所在的城市和單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
王博望著一百多平米挑空的客廳,回想自己住的破房子,道:“你們這邊的待遇真好,京城的住房,可就緊張了。”
這是有點拉家常的意思了,銳媽笑笑,道:“我們也是按照政府給的標準來的。按規定,老楊能住三室的,超標的部分,我們都是要補錢的。”
“要補多少?”
“具體數字還沒出來,不過,我們家楊銳不是拿獎了嗎?這個好像可以補差。”
王博愣了一下:“楊銳得諾貝爾獎,可以算成房價?”
“那肯定不行。不過,楊銳回家總得有個住的地方吧,本來市裡是要給他單獨分一套房的,我們老楊說要發揚風格,給拒絕了,開發區就把額度給了我們,補差價就不用了。”銳媽說的很認真,完全符合政策的樣子。
80年代的房地産政策就是如此,在這個沒有商品房的年代,誰住多大的房子,除了祖上留下來的以外,就是由級別來決定。省部級的住小樓,縣處級的住樓房,科級幹部有房住,若是以平米論的話,做到縣處級的幹部,就能享受100多平米的住宅面積了,如果條件不允許,暫時達不到的話,國家還會給予補償。
國內的技術人員和學術人員,總是想盡辦法的掛鈎級別,也是受到了這種職級分配資源的影響。大學裡的副教授可以掛鈎縣處級,正教授掛鈎副廳級,一樣享受相應的住房面積。
北方供暖的時候,供暖費也是按照級別享受的面積來計算的,而不管你的實際開銷,放在幾十年後,這還是每年大幾千元的補貼呢。
楊銳的老爹楊峰同志,如今已是處級幹部了,又在開發區任職,享受三室一廳的待遇毫無問題。至於當地政府是否願意給楊銳多分一套房,那也是當地政府的許可權。
同樣的情況,零的突破的許海峰,或者陳景潤都曾經享受過,後來的莫言等等就有些可憐了,商品房的時代,還想白落一套京城的大宅子,基本屬於做夢。當然,他要是回故鄉去,又是另一番光景。
王博無奈的將這些有關房子的資訊記在小本子上,總不能問了又不記吧,哪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過,王博心裡也知道,別墅什麼的肯定是不會登上報紙的,就算登上去,也會以國家獎勵有功人員的模板上去,這就是所謂的輿論精神了,不按照該精神刊登文章的編輯早都卸任了。否則,若是什麼訊息都可以登報,普羅大眾焉能不對高官顯貴的子弟好奇。
這份好奇,卻是鮮少有被滿足的時候呢。
“沒事的話,我就開會去了。”銳媽看王博沒問題了,就站了起來。
王博也趕緊站起來,想想到:“您下午是開什麼會?方便我列席嗎?”
開會有大會有小會。小會自然沒有讓記者列席的了,大會卻不一定了。王博坐了那麼久的硬座車,卻不想問兩句話就再坐回去。
銳媽大方的道:“是開報告會,你想跟著去就去吧。”
“關於什麼的報告會?”
“哦,市裡給了我一個三八紅旗手的稱號,我這不是要去做個報告嘛。”銳媽說著換上一件大衣,雄赳赳氣昂昂的出門了。
王博愣了片刻,趕緊跟了上去,雖然心裡覺得有些詭異,但是,教育出楊銳這麼一個兒子,似乎值當一個市級三八紅旗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