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考慮。”
“嗯?”
“我安排了其他人嘗試其他的方案。”楊銳淡定的道:“我們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的投入還是比較大的。”
馬喬利立即明白了,道:“你們有多個組在做嘗試?”
“當然。蘇先凱和範振龍當時都在不同的組裡。”楊銳以最簡潔的方式回答。
事情原本就是如此。
作為實驗室的負責人,楊銳提出了方案,安排不同的研究員做驗證,這就是最基礎的實驗室執行方案。
這就好像楊銳帶隊行軍,在遇到岔路的時候,他固然可以根據經驗和理論來決定行止,但是,他同樣可以派人直接探索。
谷強幸運的探到了正確方向,僅此而已。
簡單的幾句話,馬喬利就心中有數了。
他又問了谷強幾個問題,慢慢的就將話題轉向了楊銳。
學術成果歸於智商付出著,並按照智商進行分配,辛勤的勞動本身,是一文不值的。
楊銳有問有答,很快在眾人心裡,建立了相應的形象。
隨著問題的深入,一些學者開始跟不上馬喬利和楊銳的對話了,大多數人,也就開始將思緒集中到了專案本身。
“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解析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晶體結構。”
“楊銳的研究推進的好快。”
“難以置信。”
幾個人的低聲議論,漸漸地變成了一群人的討論。
實在是此事太過於驚人,以至於大家的問題疊出。
馬喬利卻是不管其他人怎麼想的,自顧自的提問題。從他的角度看,現在瞭解楊銳,已然變成了必須的功課。
王旗代表之g蛋白偶聯受體,一連被楊銳突破兩道難關,馬喬利只要想到這個訊息傳出去,所能引起的轟動,就不得不細心再細心。
不過,說著說著,馬喬利的腦海中,卻突然浮現出了後院中的場景。
“楊銳先生,我記得,咱們之前好像有談到三維結構?是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嗎?你們涉足其中了嗎?”馬喬利話剛出口,周圍就安靜了下來。
在場的學者像是被提醒了似的,看向楊銳的表情也都不對了。
想想看,如果幾個月前就開始了晶體結構的重複實驗,那意味著主要專案在幾個月前就結束了,這麼長時間,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總不可能只做重複實驗,不做新研究吧。
那麼,新研究……
新研究難道就是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
一群生物學家抬頭看向身材高大的楊銳,莫名的有了仰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