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就像是一名導遊似的,平淡的講述一個激情的故事,說:“雖然還需要一些數學計算和校驗,但晶體結構差不多算是做出來了。”
一群人面面相覷,最終歸於一個問題下:“怎麼可能!”
楊銳感同身受的嘆口氣,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要說這件註定將成為奇葩軼事的故事,和楊銳也是脫不開關系,是他給了通關秘籍,將全套方案都給了出來。
楊銳這樣做,也是為了提高速度,以盡可能快的完成第二階段的研究。給出全套的方案,研究員們也就能夠有的放矢的做出修改和測試了。
但是,給出全套方案,竟然就有人用幾天的時間,完成了方案,這才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方。
別說是諾獎級的科研實驗了,就是初中的實驗,老師照樣給出全套的實驗方案,難道所有學生都能做出結果來?
找一位中學化學老師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能說出一百種奇怪的實驗結果,都不是真的實驗結果。
稍微難一點的大學實驗,能夠做出結果的學生有多少呢?三個裡面有一個,就算是學生們刻苦努力的在學習了。
弱小一點的大學裡,上一節有機化學實驗課,一個結果都沒做出來的班級都很常見。
g蛋白偶聯受體的晶體結構的實驗難度就更不用說了,其中幾個大的關鍵點,首先要使用正確的去汙劑,控制相對合適的濃度——要求比較寬泛,也很容易達成,但僅此一點,就不是隨便拉一條實驗狗能做出來的。
接下來,要在合適的濃度下,生成g蛋白偶聯受體的複合結晶體。
能做出這一步的研究員就更少了,要是以此作為大學實驗課的畢業要求的話,90的大學本科生都得哭出來。
緊接著,在去垢劑存在的情況下,保證複合結晶體的偶聯性,又是一重要求。
歷史上,kobika發現十二烷基麥芽糖苷溶液能夠解決偶聯性的問題,為此他花費了多長時間並沒有記錄,但懷著滿滿的惡意猜測,試個三四年是小意思。當然,不是kobika本人去試,他有的是博士生和助理研究員,但這其實只能說明浪費了多少優秀研究員的科研生命而已。
解決了偶聯性之後,剩下的幾個步驟,包括酶的水解等等,倒不是特別浪費時間的,可就正常的歷史程序來說,幾個月的時間總是要的。楊銳操作一下金手指,也是按照兩個月的時間來預留時間的。
然而,所有這些,所有這些金手指,天才的靈光乍現,埋頭苦幹的學者的嘔心瀝血,在狗屎運之下,都如煙塵一般縹緲。
谷強就這麼一步接一步的,正確步驟多於試錯步驟的做了出來,做了出來,出來……
在楊銳看來,這就好像你安裝了一款極難的單機遊戲,並從網上找到了通關攻略,然後……三條命通關!
“我再看一下。”楊銳說著點名,道:“蘇先凱,範振龍,田兵,那個……滿海教授,陶學林教授,你們也加進來,就按照谷強的實驗步驟,做個重複實驗。老許,你和我再核一遍實驗記錄,對了,實驗桌不許動,垃圾也不許倒,所有用過的耗材的包裝都要做記錄。”
被點到名字的研究員都聚攏了起來。
谷強仍然沒意識到自己今天的強運,笑了起來,說:“用不著這麼多人吧,我這個實驗做起來很容易的。”
“嗯,谷強你自己再開一組,也做一套重複實驗。”楊銳不敢掉以輕心,這可又是一個諾獎級的成果,幾天就做出來了,誰敢信?
谷強無所謂的換了個實驗桌,重新取了各種耗材,做了起來,口中且道:“你說別的我慫,做實驗我就最不怕了。”
一邊說,谷強還一邊哼起了歌。
唯有楊銳,如臨大敵的盯著實驗室內的各張實驗桌,心思轉動。
白牆上的進度表嶄新如故,只在最下方,又新增了兩家參與的實驗室,分別是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以及美國的溫特研究所,進度條為2.7分和1.6分。
楊銳瞄了一眼,就不再看它,若果三重的重複試驗,能夠證明結果的準確性,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的進度條,就要核準為100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