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拿是永不滿足的。
所以,總有實驗室按捺不住這樣的想法:一種飛蛾感覺不太夠啊,天天吃會不會單調啊,萬一便秘了怎麼辦呢。
加上只是觀察階段,大家並不清楚需要多大的樣本來觀察,也就尚未進入白熱化的拼數量階段。
其實終究要進入的,就是看拼幾種蛋白的數量了。
如果有的實驗室找到了更好的觀察物件,或者更多的觀察物件,他們就能在接下來的科研競賽中事半功倍。
然而,楊銳是很清楚的,他們想多了。
牛視紫紅質蛋白就是最好的。
就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唯一的。
剩下勉強能用的幾種,或者接下來找到的品種,要麼太貴,要麼不夠好用,要麼來源不夠廣泛——換一種其他的科研專案,用貴一點的品種,或者數量稀少一點的品種,也沒什麼關系,反正經費夠多,熬一熬就過去了。
可惜,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機構,實在是太拼運氣了。
2塊錢就想買個500萬回來,這種事,作為娛樂專案是不錯,但是,若是將目標擴充套件到兩千萬美元的時候,還拼運氣就太過分了。
因而,在猜想階段,足夠的觀察量是必不可少的。
從一開始,楊銳就將最熟悉該專案,綜合實力最強的蘇先凱派去做牛視紫紅質蛋白,也就是因為他知道問題的核心是什麼。
身為現役小牛,後世大牛的蘇先凱,其創造力也是很快被激發了出來。
各種幹粉培養基,胰蛋白酶,牛血清,以及成筐的新鮮牛眼,被送進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經過低溫超速離心機,自動凝膠層析儀,蛋白質分析儀……再送去隧道顯微鏡下被觀察,整個過程,被蘇先凱一步步的分解了出來。
任何生産行為都是如此,不斷的分解步驟,不斷的提高熟練度,然後不斷的增加産量。
同時,作為一間實驗室,以及研究員,蘇先凱也沒有滿足於單純的生産。
簡化步驟乃至於開發更好的生産方式,是他堅持在做的事。
對此,楊銳亦是頗為佩服。
換一名研究員,處在蘇先凱同樣的位置,說不定就認命般的做起單純的生産了,或許只要幾年的時間,這樣的研究員就變成了單純的研究工人。
蘇先凱卻並非如此。
他努力的做著鑽研,從搞清楚每一個生産步驟開始,然後再一步步的做最佳化,而這些工作,是楊銳不能從書裡直接抄過來的,所以,蘇先凱也是做的卓有成效。
牛紫紅質蛋白的産量,也是翻了倍的增長。
2倍。
4倍。
8倍。
比起最初的産能,蘇先凱已是將之出人意料的提高到了十倍之多。
這個數字,也是遠遠超過了國外一流的實驗室。
楊銳亦是悄然的鬆了一口氣。
全面趕超這種事,從來都不是一瞬間完成的,不過,只要基礎指標趕上了,後續指標再弱也弱不到哪裡去。
當然,僅僅趕超國外一流實驗室,並不是楊銳的目標。
當周的會議上,楊銳再次提出了要求,並直接將之寫在了會議室的黑板上:“恭喜牛紫紅質蛋白組産量屢創新高,請牛紫紅質蛋白組再接再厲,産量再升十倍!”
蘇先凱是忙到最後,才進到會議室的,看到黑板上的字跡的一瞬間,他就喪失了呼吸的勇氣。
“您直接掐死我算了。”蘇先凱躺倒椅子上,動都不想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