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差不多有25種實驗方法,所有人都沒見過?”蔣同化聲調都升起來了。
沒人敢說話。
“這部分是最新研究方法,總不能全是楊銳開發的實驗方法吧?”蔣同化的聲音幾近訓斥,道:“實驗方法是那麼好開發的嗎?一群人搞了幾十年的藥效學研究,有幾個人開發出全新的實驗方法的?”
“楊銳可不是專業的藥物學或者生理學的研究員!”
“楊銳前段時間才寫了一本基因學的書,他哪裡有時間做藥效學的研究?他是有三頭六臂不成?”
蔣同化越問越怒,都要不能抑制了。
“咱們分派人來查吧。”張澤宇小生建議。
蔣同化胸部起伏數次,點頭道:“分開來查,再把後面的看完。”
他也不去翻書了,轉身站到視窗,吹著涼風,期待著身後能有驚喜發生。
身後只有沉默與安靜。
等到下班時間,張廣路等人陸續返回,帶來的依然不是好訊息。
“暫時沒找到”是老黃的回答。“沒有”是張廣路的回答。
蔣同化說不清自己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有點悵然,有點不解,有點釋然?
唯獨沒有的是憤怒。
人家寫了一本書出來,準確的說,是又寫了一本書出來,自己卻想找茬都找不出來……
同一時間,楊銳則在審閱自己的第二本書。
有自己的文化公司或者出版社的好處,就在於出書的節奏無比的快,而且,不用像是普通的作者那樣,被審稿來,審稿去。
史貴有楊銳的支援,將自己的文化公司建的有聲有色,以至於楊銳想出書的時候,他甚至能安排多個出版社讓其挑選。
挑來挑去,最後還是北大的出版社將書要去了。
學術專著本來就是不賺錢的,被大學出版社拿去的一樁好處,是有可能變成教材。
當然,楊銳的第三本書,本期用來刷臉的第二本書,《實驗藥理方法學》是難了一點,以現在的教學水平,要當教材是有些折騰人的。
這本書,也讓蔡教授一系的人馬徹底服氣了。
蔡教授強力推薦楊銳補位,多多少少是礙著一些人的路了,特別是就楊銳的年齡來說,總有喜歡論資排輩的人不高興。
要說之前的《基因組學》是更高階的東西,但那是純生物學的東西,與gp委員會的要求並不重疊,《實驗藥理方法學》就不一樣了,這東西穩穩的站在醫學界的一流水平上,誰看了都是一臉懵逼。
“用了一個多月就寫出來了?”蔡教授看了楊銳的樣書,亦是目瞪口呆。
“五六個星期吧。”楊銳稍微說長了一點。
“那就說兩個月吧,一個月實在沒人信。”蔡教授停頓了一下,道:“我看這樣,學校給你辦個報告會,你去將gp委員會的人都請過來,算是露個臉。”
楊銳問:“會不會太張揚。”
蔡教授牙都笑出來了,道:“你連寫兩本書,其中一本還是《實驗藥理方法學》,這個要是得到大家承認了,是要醫學界的教授們重寫教案的,你說是不是太張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