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找到證據?”
“我考慮從兩方面。”
“嗯?”
“一方面,我繼續聯系楊銳的實驗室裡的人,要能挖幾個過來,咱們不是就有人證了?”這是蔣同化早就想過的法子,只是第一次試探,就很是糟糕。
梁策緩緩點頭:“這個主意不錯。”
“二一個,我考慮咱們能不能集中幾名學者,將楊銳的論文從頭到尾的捋一遍。”
梁策皺眉:“這可是個大工程。”
“我知道,所以要你支援。”蔣同化總算把腰給直起來了。
梁策想了一會,道:“好,我來找人,你來組織。”
兩個人秘議已定,立即執行。
幾天的功夫,蔣同化就在自己的研究所裡,弄了一個小組,開始研究楊銳的論文,還特別邀請了幾名顧問。
看別人的文章本來就是研究的一部分,集中研究某個學者的文章也是很正常的。不過,80年代的國內科研界很少這樣做,主要是國內學者的研究價值低於國外,而集中研究國外學者的文章,又受限於資料和資訊的難以獲取。
相比之下,楊銳的論文既有國際一流的水準,又容易獲得,蔣同化還真的就正大光明的給研究了起來。
這一次,也是蔣同化第一次認真的閱讀楊銳的文章。
看論文是很累的工作,不是像看消遣類書籍那樣,讀過就算的。
如果真的只是讀一遍,那除非是有邏輯性的問題,否則,文章是讀不出問題的。一篇論文幾百千把字,有時候要寫一年兩年,就是快的不行的,也得寫一個月左右,想有邏輯性問題,實在不容易。
所以,真正的讀論文有兩種,一種是不做檢查的讀懂,通常需要反複閱讀,有時候還要閱讀文章涉及到的參考文獻。
一種就是有檢查性質的讀論文,要做重複試驗,要考慮各種實驗因素的適用範圍。
前者是學習形式的,後者一般是為自己的實驗做準備,比如要用到某篇論文的結論,那做重複實驗也是有可能的。
像是蔣同化這種找茬型的讀論文,自然得做重複論文,讀也得細致的讀。
蔣同化由此也設定了幾個課題,裝模作樣的要做專案,就循著楊銳的論文的後續而去。
這一讀,就是一個多星期的時間。
蔣同化是悶頭苦讀,幾乎就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了,直到一個週三的早晨,他實驗室的副手張澤宇邁著沉重的步伐走進來,遞給蔣同化一本新鮮出爐的書,道:“您說要楊銳的資料,情報所剛給送過來的。”
“什麼東西?”蔣同化一路審查楊銳的文章,然後看到鉀離子通道的專案的時候卡住了。
不管是以21世紀的標準,還是20世紀的標準來看,鉀離子通道的研究都是極難的。
在85年的當前,它更是純純的理論性研究,要讀懂都是很不容易的,重複實驗幾乎不可能——不是說蔣同化做不出來,而是因為鉀離子通道的實驗本身有一定的機率性,重複成功,本身就意味著能夠發現一種新的離子功能,這是能發表到ce上的成果了,此門仍然大大的敞開著,說明受限制條件很多,首先受限制的,就是經費先。
蔣同化不會為了檢查楊銳的論文,而大動幹戈的開一個大專案。
這讓他的讀論文之路格外不順。
張澤宇也知道蔣同化心情不好,如果可能,他會換一個蔣同化心情好的時間來報信,然而,蔣同化最近就沒有心情好的時間啊。
“楊銳出了一本藥效學實驗方法。”張澤宇用手點了點書皮的右下角。
蔣同化順勢看過去,楊銳兩個大字,刺的人眼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