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4年的當下,再沒有什麼主題是比為國爭光更有新聞性的了。
看看許海峰受到的禮遇,就能從中窺到一絲端倪。許海峰作為中國奧運奪金的第一人,確實是成績斐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中國拿到金牌的並不知許海峰一個人,他之所以拿到第一枚金牌的原因之一,是射擊專案的排序更靠前,這種微小的差距,卻産生了巨大的聲望差異,也只有放在80年代的環境中,才能令人理解。
這個重新開啟國門看世界的國家,正處在一種群體性的癲狂之中,用“渴望”一詞來形容這個時代,再恰當不過。
所有的中國人,都在瘋狂的渴望著,渴望金錢、渴望自由、渴望愛情、渴望尊重,他們渴望一切美好的事務,但得到太難,以至於有一名代表得到了,都會引起後世難以想象的轟動。
比起奧運金牌,比起體育世界的成功,諾貝爾獎的含金量或許是太足太足了,足的讓筆杆子們討論來討論去,最終只餘淡淡的沉默。
沉默的太久,以至於有輕輕的嘆息聲。
中國的學術傳統延續千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更是貫穿始終。
然而,學術又實在是太難太難,尤其是在80年代的環境下,中國能夠拿得出手的學術成績,著實是少之又少。
陳景潤為什麼那般有名?若以學術成績論,做出了費馬大定理的懷爾斯的學術成就更高,因為他徹底證明瞭費馬大定理,而陳景潤只是將哥德巴赫猜想再次往前推進了一步,其成就,與法爾廷斯、肯裡貝特相似,而法爾廷斯與肯裡貝特,正常人都沒聽過,懷爾斯在完成費馬大定理的幾個月裡,倒是在全球媒體面前刷了刷臉,可也僅此而已。
相比之下,陳景潤卻是把中國人刷了個遍,甚至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幾乎成為數學家的代名詞。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完成體的費馬大定理,或者完整體的哥德巴赫猜想,都是妥妥的預定了獎項的。
但未完成體的哥德巴赫猜想就不好說了。
北大的大二學生楊銳,現在就要拿到諾貝爾獎了?
“不太可能吧。”熱烈的燃燒之後,是頹廢的灰煙。
幾個筆杆子都點上了煙,煙霧後的臉龐模糊不清。
“我說了,是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他現在只是拿到了提名。”總編給出回答。
“我說的就是提名,不太可能。我研究過諾貝爾獎,他們的提名機制很奇怪的,而且,現在也沒到提名的時間……再說了,21歲的學生,能研究出什麼?諾貝爾是發明家起來的,但諾貝爾獎不是給發明家的。”站在方亞男身側的筆杆子吞雲吐霧,聲音嘶啞。
幾個人微微點頭,表示贊同:“現在社會上很有些人在搞發明創造,但發明是不能得諾貝爾獎的,這個是不一樣的,別人怎麼說咱們不管,咱們自己這麼播出去,就鬧笑話了。”
“就變成事故了。”
“說的是。”
幾個人繼續吞雲吐霧,讓房間變的像是毒氣室似的。
“我這裡有幾個錄影帶,等翻譯同志到了,我們內部看一下。”總編沒有爭辯的意思,轉頭又道:“不管提名有還是沒有,臺長都準備拍點東西出來。咱們先準備好,有備無患。另外,我們也在瞭解具體的情況。”
“有提名和沒提名,區別很大吧。”
“嗯……沒有提名的話,咱們就拍成追蹤報道,連續播放一下,有提名的話……臺長的意思是拍成紀錄片。”
“紀錄片!”幾個筆杆子的眼睛都亮了,在這個拍什麼片子都賺工資的年代,格調高企的紀錄片可是大家爭相追捧的好東西。
方亞男的眼神完全迷茫了,隨便出門逛街,都能溜到這樣的大拿?
景語蘭跟著母親回老家,也能遇到這樣一名學生?
學生?恐怕早就不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