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的地方在於,抄寫答案要耗費一些考場上的時間,83年的選擇題還很少,填空題卻很多,因為,不是每個學生每門課都能完成的拿回答案,除此以外,記答案在橡皮擦上,就不能太早交卷了,否則,很有可能被看作是作弊準備。
但不管採用哪種方式,準確估分對高考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用流行的話來說,高考七分靠考,三分靠報。
換句話說,志願報的不好,考分再高也沒有用。
如果是今年以前,河東省的志願在考試前報,需要考慮的問題反而沒有那麼複雜。但在83年,河東省第一次採用先考試,再報志願的方式,不僅學生們不適應,老師們也不適應。
現在還沒有四通八達的網路,獲取資訊的難度比之後世差了幾個數量級,除了少數有經驗的老師以外,大部分人都是兩眼一抹黑的。
要說83年的學生和老師不會估分,有點冤枉他們,但你要是說他們志願是胡報的,差不多也是實話實說。
放在30年以後,今天考上了大學的歷史見證者,或許會用調侃的語氣說自己的懵懂和好運。
但在1983年的當下,在見證者們還不知道自己是好運還是黴運的時候,沒人有力氣調侃。
而楊銳若是以補習老師的角度宣傳此時,他會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事實上,他就是這樣給鴻睿班的學生們說的。
因為這的確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當所有人都不懂得怎麼報考志願的時候,志願的報考就有了非常大的運作空間。
這不僅意味著上了分數線的學生,有機會報考更好的學校,而且意味著有可能跳上分數線,達到高一個層級。
也就是說,在報考正確的情況下,二本壓線的學生,有可能報考極好的二本學校,而二本高分的學生,卻有機會替補進入一本學校。
這當然不容易,但是,當所有的努力都已經兌現以後,再有這樣一個機會,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
楊銳還沒有提到跳線的問題,已經讓鴻睿班的學生陣陣騷動了。
看似筋疲力盡的學生們,都用僅存的力氣,看向楊銳,渾身疲勞也彷彿煙消雲散。
楊銳得意的笑了,又道:“首先,還是得估分。”
剛剛因為志願而興奮起來的王國華頓時洩氣:“那你等我們估好了分,再說報志願的事啊。”
“我提前說,就是為了讓你們明白報志願有多重要,另外,也是為了讓你們知道,準確估分有多重要。這時候,分數一定要估算的精確,拿不定主意的,都要來問我,我不怕麻煩,你們也不要怕麻煩,今天晚上,咱們就耗在這裡了。”
“要估多準確?”
“不算作文,10分以內,算了作文,最好也是10分以內。”楊銳沉吟了一下,又道:“你們估分估的準確,之後才敢大膽的報考。每份卷子,最好評判一個準確度,就用分數表示,負幾到正幾……”
王國華表示明白,又問:“那你幫我們估分,你自己什麼時候估分?”
其他學生也關切的看向楊銳。
“我啊?”楊銳莞爾,道:“我用不著估分,想報哪個就報哪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