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條。”段華以為楊銳只是好奇。
“那現在的良品率是多少?”楊銳一邊追問,一邊思索著。
“75剛過。”
楊銳暗自搖頭,又問:“要過關的話,良品率得多少?”
“行啊,知道關心舅舅的了。”段華笑了兩聲,還是答了:“要過關,最少要80的良品率,說不定得85。”
85的良品率都很低了,市場經濟的話,這樣的罐頭廠都很難存活。
楊銳慢慢點頭,在腦中比較著各種相關論文的優劣。
有關排骨罐頭的論文,集中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是一種突然而來,突然而去的産品,是一些肉類聯合企業為瞭解決積存較多的帶骨肉而做出的嘗試。
不過,八十年代的排骨不值錢以至於積存,不代表排骨一直不值錢,當它的價格上揚以後,排骨罐頭也就自然而然的銷聲匿跡了。
向來遲鈍的學界要晚五六年的時間,才會開始解決企業的實際困難,也就是說,大舅現在請來的高人,多半還得從頭研究。
這時候,銳媽又擔心的問了起來:“要是不能過關,你真會下臺?”
“可能性很大。”段華仰頭又是一杯酒,辣的咂嘴道:“韓小子,就是新來的黨委書記,叫韓森的,這家夥愛用盤外招,有點門道。廠長老了,不愛管事,我要是被市局點了名,他估計不會幫我爭。”
“歪門邪道的走不遠,不是還有兩個月,我明天就去宜城找老茅,給你抓個厲害的專家回來。”楊父斷然做出承諾,也是察覺到了危機。
“好,好。我把技術科集中起來了,只要專家到了,立刻改進生産工藝。”段華滿滿的喝了一杯。
還在搜尋相關論文楊銳裝不下去了。
他是很不看好大舅和父親的計劃的。專家不是神,若是沒有已知的結論或研究,專家也只能重新總結和研究,這需要時間。
其次,工廠調整生産工藝也需要時間。
兩個月時間,要同時完成這兩項工作,自然是極艱難的,需要機緣巧合。
楊銳不能看著大舅拼運氣。
記憶裡,短缺經濟的時代裡,大舅送來的肉食和折價品可是楊家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如今的楊銳,能夠繼承一副好皮囊,也得感謝大舅的資助。
要不然,依著兩位固執的楊書記,挨餓雖不一定,受的苦肯定要多的多。
想到此處,楊銳不再遮掩,蘸著水,在桌面上劃了一條線,道:“大舅,你們排骨生産線的工藝是不是先預煮,再油炸,然後切塊,裝罐,封口殺菌,最後包裝?”
他說一個詞,線上上劃一個點,正好對應生産線的流程。
“你怎麼知道?”段華驚訝壞了。如今是資訊匱乏的年代,而非資訊爆炸的年代,沒有網路不說,就連書和期刊也很少,人們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同樣是食品廠的員工,麵粉廠的技術員也許根本不瞭解罐頭廠的事兒,楊銳又沒去過罐頭廠,更是沒地方知道去。
楊銳一臉純潔:“去年暑假,我不是去省城,在三舅家裡住了一段時間。當時老往圖書館跑,有市圖書館,還有學校的圖書館,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就是說排骨罐頭的,我還做了點研究……”
他不光解釋了獲得資訊的渠道,還給以後鋪了路。
段華可沒意識到這些,哭笑不得道:“你還做了點研究?行,那你說說看,研究了點啥?”
“解決排骨罐頭突角問題,有四種方法。”楊銳的表情,就像在說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似的。
其實,在他眼裡都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