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誰的問題
揚州。
自孫策橫掃江東六郡, 治所便設在了吳郡的吳縣,一方面是地理位置優越,進可攻退可守, 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靠北, 跟劉表將治所選擇為襄陽道理類似。
只不過劉表雖然將位置選的很有進取之心,實際上卻沒有任何進取作為,孫策倒是有進取的作為,然而架不住人死的早啊。
孫策死後,孫權繼承了他的地盤, 但叛亂幾乎跟得到一同到來。
周圍的郡縣瞬間從自家地盤,變成了可能不是自家的地盤,這種時候自然不可能放著還算穩固的大本營不待, 改換治所。
後面如果成功得到了江夏,孫權或許會改換治所,但這不是最後沒能成功得到嗎, 所以治所依舊是吳縣。
作為更加強大的存在, 曹操近乎理所應當的擁有選擇權與主動權,而作為被選擇的那一方,孫權這邊也不是毫無感知的。
不說別的,想要打仗, 你總得調兵遣將吧,這種事情是很難瞞得過人的。
之前幾次跟曹操交手, 雖然不敢說穩占上風,但也沒有一觸即潰,可這顯然不能給孫權的部分手下們帶來什麼安全感。
有的時候,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心態看,往往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在孫權看來, 他們沒有輸,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曹操並不是什麼絕對不可戰勝的存在,他們也不是什麼丁點勝算都沒有的小可憐。
但是同樣的事情,在某些謀士看來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不少人認為之前曹操沒有對他們大勝特勝,那不是因為自身的絕對強大,而是因為曹操主要對準的壓根不是他們。
但人家只是分一分心,都需要他們拼盡全力來對付,這差距難道還不夠明顯嗎。
現在人家直接沖著我們來了,早點投降還能當個劉璋,硬抗到底,全家學習袁紹。
非常離譜的一點在於,孫權發現,有些人他們是真的有著一顆為他好的心在說這種勸降的喪氣話。
什麼明公你還年輕,大好未來在等著你呢,可千萬不能帶著一家子人較這個真。
孫權嘗試理解,孫權不能理解!
你們也知道我還年輕啊,這要是選擇了投降,我真的還能有什麼大好未來可言嗎?
如果為了最後的勝利,他其實不介意在過程中來點示敵以弱的手段,但是打著我們絕對勝利不了的念頭直接投降,抱歉,我覺得我爹跟我哥哥會從地底下爬出來打死我的。
孫權對於這種“好心”敬謝不敏,但好歹還能勉強捏著鼻子認了他手底下就是有這種型別的“好心人”。
至於那些半點好心沒有,純粹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踩著他向上爬的人,抱歉了,我便是死在曹操手底下,也一定先把你們給送下去。
排斥投降派是一回事,清楚自己沒有太大勝算也是一件非常現實的事情。
經過前幾次交手,不說大家將對方都摸得門清,但也絕對不存在什麼兩眼一抹黑的情報空白。
尤其是兩次孫權這邊都沒有讓曹操順利吃到好果子,該有的重視那是絕對不會缺少半分的。
強大本身就已經很令人無奈了,再去除掉驕傲與俯視,難纏程度再上一個臺階。
孫權一方如臨大敵,而非常湊巧的是,曹操一方也有部分人如臨大敵。
別誤會,倒不是對孫權一方如臨大敵,也不是對於對方不重視,而是有些敵人比對方更加強大,比如說他們司空隱隱冒頭的傲慢。
孫權那邊覺得曹操這邊去掉了傲慢與俯視,真真正正的難對付極了。
但是跟曹操捱得近的人都發現了,他們家明公那一直以來跟自身成就完全不相符的謹慎,近日裡有消失的痕跡。
倒不是說不能驕傲,真的一點驕傲都沒有的話,這未免太不符合人性了,但是明公你就非要在這個時候驕傲嗎,咱們等到勝利之後,那不是想怎麼驕傲就怎麼驕傲,幹嘛非要在這個時候讓本來可以一帆風順的旅程平添波瀾。
現在就很想念陸伯安了,之前對方整天叭叭要戒驕戒躁的時候,不少人還不以為意,但這個時候眼看著曹操半點不覺得自己在驕傲,就讓人非常想要將某個人形消除驕傲小喇叭給找 過來唸叨唸叨。
話說回來,司空近些日子似乎都沒有唸叨過伯安誒,要知道對方還有一個兒子“壓”在那裡呢,再加上之後的戰事,荊州也是重要的糧草運輸渠道之一,甚至極有可能成為戰場,曹操的沉默似乎就帶上了某種不太好的徵兆。
這倆人鬧矛盾了?
沒聽說啊。
但是明公你就算真的跟陸伯安鬧矛盾,也沒有必要什麼都矛盾,就比如戒驕戒躁這一點,雖然是陸離的日常輸出認知,但這也不是對方的專屬。
你便是已經不再喜歡他了,也沒有必要跟這種真理搞什麼恨屋及烏,不少人在心中暗自嘀咕。
有的人看出來了,有的人壓根沒有看出來,還有的人屬於看的非常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