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與皇帝的交鋒,底下人的拉攏站隊,這在東漢算是保留節目了,
因為東漢皇帝壽命普遍偏低,導致不少小皇帝的出現,而在皇帝長大之前,那是太後有本事的就太後來,太後沒本事的就讓外戚來,而皇帝長大後為了奪回權利,自然免不了要爭鬥,宦官就這樣開始做大做強。
雖然如今曹操算不得外戚,但這個流程是類似的。
只是讓人想不明白的地方是,昔日的陸侍中,如今的尚書令,如今到底是哪一邊的?
他之前前來,又到底是舊友重逢,還是另有所指呢。
劉備發現許昌的水有點深、有點渾,卻也沒有因此心生離意。
莫說此時,先帝時難道水不深、不渾嗎,既有建功立業,濟世安民之心,何能畏首畏尾、瞻前顧後,遇事則退。
劉艾見完劉備,當劉協對他問及劉備之時,劉艾自然也沒說什麼不好,只是也補充說明瞭一下:“在臣之前,尚書令先與見之,不知與其所言為何。”
尚書令,劉協在心中默唸,抬眼便看到劉艾望著自己欲言又止。
劉協不由道:“卿與我患難相扶,有何事不可直言?”
這些年,董卓、王允、李傕等人都在劉協身邊安排過侍中,劉艾當年還在董卓相國府內當過長史,可那麼多人裡面,對方一路跟到了現在,如今依舊是劉協身邊備受信重的侍中。
劉協自認他們兩人之間的情誼哪怕比不上當年的先帝與陸離,卻也沒有差到哪裡去,何以今日便不敢言語了呢。
劉艾拱手:“恕臣鬥膽,陛下如今是否操之過急,曹司空所作所為,在外人看來皆井然有序、無有僭越,不可謂不忠心耿耿,陛下此行不免讓人誤會,有雷霆之嫌。”
別到時候曹操本來沒準備做什麼,被你逼得硬是做了什麼,這錯處又該算誰的呢。
大漢雖然自武帝陛下起開始尊儒,卻也沒有到一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現在很多士人抱著的還是一種君視臣如何,臣視君怎樣的心態。
一個不對付、不開心,直接掛印而去的也不是沒有。
我們大漢的臣子,那可有的是力氣與手段,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帝弱臣強的時候。
不過在劉艾看來,曹操也真的是倒黴的沒有趕上好時候,劉協如今已經經歷過一董卓)而再王允),再王允)而三李傕郭汜),再加上他如今也是年歲漸長。
現在兩人之間不可避免的要面對君主日益增強的親政需求,與權臣對權力把握嚴密之間的矛盾。
劉協冷了臉色,眼間又似乎有水色閃過:“卿也認為是朕錯了?”
劉艾好像沒有聽到那個“也”字,他只言語:“我知陛下因幾番流離心有計較,可有些事情若不能一擊即中,豈非打草驚蛇。”
這種勸他不要著急的話,劉協已經不是第一次聽了,一次兩次三次,他到底還要忍到什麼時候,忍到哪裡才算是完呢?
誠然他還年輕,可考慮到皇考的壽數,考慮到幾代先帝的不長壽,這個年輕也顯得沒有那麼年輕了。
如果一個人只能活到三十,十五豈非已過半程。
他之前總是在等,等到有新的臣子出現幹掉原本的逆臣,然後再成為新的逆臣。
現在,劉艾還要讓他等。
他真的能夠等到那所謂的機會嗎,還是等到這大好河山拱手讓人,讓列祖列宗在地下都難以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