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郭嘉的這個情況還造就了一個典故,為陸離的後世傳唱度任務添磚加瓦。
不過這件事情是很久之後,著眼於現在,陸離這次是真的有靈感了。
至於已經寫好的這一篇,陸離並沒有顧惜自己的付出因而不捨,直接就撕了。
新的文章陸離參考了宋朝蘇洵的《六國論》,以大漢人的“好朋友”項羽為題。
項羽對於漢朝而言,委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好朋友”。
司馬遷的《史記》,將其作為帝王記入本紀之中。
而在班固的《漢書》之中,對方卻是在列傳裡面的。
時人寫作素有借古諷今的習慣,漢武帝時期,不少人就喜歡提秦始皇,明著是在說始皇帝,實際上是在藉著始皇帝勸諫漢武帝。
所以當陸離的一篇《項羽論》一經出世,哪怕通篇都是在說項羽,但沒有人覺得這真的是純粹在說項羽。
現在沒有了先帝幫他傳揚,但託對方之前傳揚的“底子”,陸離的文章的傳播還是相當容易的。
傳的廣、看的人多了,産生的想法自然也各有不同。
有人按照時間,覺得對方這是在藉著項羽說王允的失敗,雖然倆人之間沒有什麼仇恨,甚至切實的交際都算不上多,可這一點也不妨礙大家聯想啊。
而這個聯想一旦結合上陸離曾經拒絕徵辟,簡直非常有的可想。
也有人按照地理位置,覺得陸離是不是在說兗州黃巾的事啊。
還有人根據陸離之前的經歷來推斷,那可推測的就多了。
而不考慮作者想法的話,很多人看著這篇文章都各有各的聯想人,這年頭聽勸的少,死活不聽,一意孤行的卻很多。
作為陸離的“新老闆”,不論是按照兩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按照就在身邊的優越地理位置,曹操看到這篇文章幾乎就在郭嘉之後。
事實上這篇文章傳出去,還有他的一份功勞在。
在看到陸離文章的開頭,說項羽之敗,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傲慢,傲慢者,傲上而慢下,此敗之根本。
曹操幾乎第一時間想到了何進,他當時是親眼見證過對方在對付宦官的事情上是如何瞻前顧後卻又傲慢的一意孤行的。
那真的是好的勸說全都不聽,壞的建議一概採納,還特別喜歡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帶著這種心態繼續閱讀,那真的是越看越像。
項羽之敗,難道全都是因為傲慢嗎?
陸離在自問自答中給出的答案是:偶然有不傲慢的行為帶來的優勢,卻也盡數被傲慢的行為磨滅,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這怎麼不算是全都是傲慢的錯誤呢。
是啊,何進就是這樣的,甚至還不如項羽,何進偶爾願意聽聽人的建議,聽的建議是召來四方之士,然後就召來了董卓。
可稱之為何進越努力,大漢越不幸,總結為你要是不聽勸,那就全都不要聽好嗎。
下面是陸離舉例項羽的傲慢帶來的各種後果:昔日他因為傲慢,在學習方面頗為懈怠,所以明明出身強於高祖,武力勝於兵仙,卻因才力的缺乏導致這種優勢被盡數磨滅。
想想當年,他破釜沉舟大勝秦軍,是何等的輝煌顯赫,“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1】,縱英雄如高祖,也不免懷有忐忑之心被對方的強大強迫著無奈去赴鴻門之宴。
他當時的優勢之大,堪稱無可匹敵。
然而他卻傲慢的自以為天下已然得手,不好好鞏固這份獲得,反而搞什麼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以致於累日之功,一朝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