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二合一含一章營養液加更)
沒讓陶謙等太久, 在天使離開10天左右後,鄭玄一行人在陶謙派出去的人的接應下到達了徐州彭城。
陶謙半點沒端著,直接自己親自出城迎接, 態度親和友好的不像話。
鄭玄雖然是對方最先迎接的人, 卻也清楚對方更想要見的人是誰,他本身就不喜歡打這種交道,簡單完成禮節性的交流後,就給對方讓出了位置。
陶謙看到陸離不由眼前一亮,頂尖的美人真的是常看常新, 相比起之前在聯軍裡面見到的陸離,跟著鄭玄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對方像是洗去鉛華一般, 哪怕衣著較之以往少了華美,卻更符合對方那副翩然若仙的外貌了。
而且也許是遠離了功名場,對方整個人看起來清澈了不少, 望之若清風拂面, 浮躁的心似乎都忍不住平靜了片刻。
教書教得腦袋疼的鄭玄要是知道陶謙的想法,絕對要勸一句:感覺的很好,下次別感覺了,看臉這種事情要不得的。
可惜鄭玄不知道對方的想法, 而沒有得到勸告的陶謙看著陸離:“自聯軍之中遙遙一見,如今已有數月, 侍中別來無恙?”
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一州刺史都如此有禮,陸離一個白身哪裡能夠端架子, 他拱手:“如今離不過一鄉野散人,何配侍中之稱, 倒是刺史所治之處百姓安然,紛亂之中如月於星空,令人心馳神往,腳步難控……。”
花花轎子人抬人,大家又沒有什麼前仇舊怨,你有情我有意的,還都是體麵人,自然不會搞出什麼不體面的事情。
而陸離這話其實也不是完全閉著眼睛就瞎誇,對方確實將徐州治理的很不錯,不然你以為避亂黃巾為什麼要往徐州走。
昔日張角創立太平道,也有在徐州發展信徒,黃巾亂起徐州亦有響應,如今幾年過去,張角已死,黃巾再起,青州幾乎轉瞬淪陷,徐州卻因為中平五年陶謙來此鎮壓得當,如今亦是進退得宜,免於黃巾禍亂。
陶謙:“伯安謬贊。”
他抬手引路道:“先生、伯安,一眾賢才,且先入城吧。”
將人迎入城中,帶來的書籍等物被陶謙安排的人暫時幫忙看管,他們一眾人跟在陶謙身後坐上對方早先安排好的馬車。
因為早先知道人數較多,大家一路來到彭城每年夏歷三月上旬的巳日舉辦流觴曲水之處,此時宴席早已設好,沒有特別奢華,但也絕不會讓人覺得怠慢。
而且因為地點的原因,這個坐席也相對自由化,就好像搞了一場野外聚餐聚會般。
雖然陶謙意在陸離,卻也沒有任何冷待鄭玄的意思,不僅沒有,這場宴會就是以宴請大儒為名而設的。
你要將其理解為一場文會似乎也沒毛病,陶謙還專門請來了不少徐州學士作陪。
鄭玄本來應該挺喜歡這個的,但是他忍不住看了陸離一眼,腦中下意識都開始思考要怎麼幫助對方打掩護了。
很多時候站得越高,距離身敗名裂也越是容易。
畢竟低位者的話,大家連你叫什麼都說不出來,名都沒有,何來身敗名裂。
但高位者就不同了,尤其是那些名滿天下的,想想吧,要是讓大家知道陸侍中……
意識到自己不自覺出現的“學術造假”想法,鄭玄整個人都不好了。
可是讓大家意識到名傳天下的侍中在某些方面其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好,這難道就不炸裂了嗎?
鄭玄在這裡頭腦風暴,左右為難,瘋狂掙紮,再看看被他擔心的當事人,人家面不改色、心正常的跳,活像是一代宗師在面對小輩們的問好。
言談之間那也是鎮定自若、有理有據,不信你看聽對方說話的那些人,一個個頭點的像是在聽什麼至理真言一般。
鄭玄也跟著聽了一耳朵,你別說,還真的聽不出什麼毛病來。
而跟鎮定自若、侃侃而談的陸離相比,汗都要流下來的鄭玄,看起來好像更像是學術造假的虛假大師。
鄭玄:……
這事他合理嗎,他真的一點都不合理你知道嗎。
但看著跟其他人相談甚歡的陸離,再想想他們交談的內容,鄭玄很快就將這事合理化了。
大家是在談經論文、互相交流,甚至是點評的同時發表看法,而不是師生教學,沒人會跟你說什麼:“我考考你,子曰:學而時習之,這是什麼意思。”
大家只會說,當年某位大家說怎樣怎樣怎樣,你對此怎麼看呢?當年誰誰誰怎麼做,如何如何?
甚至可能會關系在民生政治,對於一些弊端的抨擊,對於更加先進未來的探討……
能在先帝那裡當侍中,還是最為信重的侍中,陸離絕對不缺少辯才。
當年透過先帝,啥政事都有過涉獵的陸離,也不缺少政治上的觀點與看法。
跟在座許多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只是有點想當然的空談的人比起來,陸離說是一代大家似乎完全沒什麼毛病。
這樣看的話,對方這麼多年一點餡都沒有漏,每個人都是有點責任在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