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平蠻戰會戰的後果,就是讓唯一一次扭轉戰局的機會再次丟失。
縱觀這段歷史,史學家都給出了這一答案。
也就是從這一時刻起,緬甸戰局更加惡化,盟軍一退再退,一敗再敗,連一次像樣的阻擊戰都無法組織。
不僅如此,中國遠征軍和盟軍均陷入了顧此失彼狀態,沒有呼應,沒有照應,各幹個的,各打個的,完全處於了疲於應付的防禦頹勢。
盟軍司令部也是一團糟,因為沒有一場像樣的戰場勝利給人看,他的威信和作用便大打折扣,無論是宣傳鼓動,還是戰場部署,都讓人產生懷疑。
跟著這樣的領導去打仗,誰都得擔心,沒準在什麼時候,腦袋丟了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因為此時最缺少的就是信任和決心。
士兵們對長官的命令有質疑,友鄰部隊的行動讓人不放心。只要有個風吹草動,多伴都會認為,他們是準備逃跑。
誰讓英緬軍起到了很好帶頭作用。
雖然人數眾多,戰線很長,勢頭也不小,加起來六個國家,而且當中還有幾個老牌的帝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作戰經驗都有上百年傳統。可見,盟軍的實力夠強。
但是,他們卻怕日軍。
只要日軍一到,不定在陣地上某個腳落,總會有人呼喊:“日本人來了,日本人來了。”
有膽大的,還不錯,敢朝日軍多放幾槍,大部分的人,則乾脆撒鴨子跑路走人。
由此看開去,由多國盟軍組成的整個戰線,幾乎全都處於崩潰邊緣
明眼人一看便知,盟軍敗局以定,退出緬甸戰場不可避免。
然而,就在這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陰沉氣氛中,卻有了一線希望。
這便是中國遠征軍在平安羌解救英軍後,又一次打敗日軍,重新戰領了平安羌,扭轉戰局,在此一舉。
然而,這場勝利只是曇花一現,被英緬軍亞歷山大司令官的一紙命令撕的粉碎,讓多國的友人,做了幾天的好夢再次煙消雲散。
亞歷山大其人,我們在前面幾張介紹過,傲慢的很,根本就瞧不起中國遠征軍,在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前期一段時間內,沒少找麻煩,甚至還做出幾件不友好舉動。
然而,就是這位老兄也在仁安羌落難了,被日軍圍困的這7000人中就有他,最高職位是大將
為什麼盟軍高層這般急,原來有他在這。如果他被日軍抓了,會轟動全世界,英軍也丟不起這人,因他的緣故,會影響到整個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日本人也會拿他大做文章。
幸運的是,日軍不知道仁安羌有這條大魚,否則,會投入更多的兵力,早點下手把他抓到,哪還由得別人來救。
多虧了這位仁兄低調,否則戰場形勢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現在,這麼多英軍被日軍圍了,而且其中還有亞歷山大,史迪威當然急了,連續向各部隊下達指令,詢問哪支部隊離仁安羌最近。
那還用問,誰走在最後,誰就離它近,因為他是最後的戰場,在往前,那是盟軍的位置,而中國緬徵軍一直在段後。
這時孫立人說話了,我離它最近,仁安羌就在我旁邊。
孫立仁,中國遠征軍軍66,師38師長。安徽廬江人,清華大學畢業,參加過中國遠征軍第一次、第二次遠征。第一次是師長,第二次來時是軍長。最讓同行羨慕的,他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曾與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史迪威是同學,不是同班,但是同校。
一看這出身,這學歷,就知道這人肯定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