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中越邊境的一個很大的山。”吳江龍解釋說。
“噢,”宋立虎好像明白了,“在越南,那不叫老山,他們都管它叫禹山。”
“禹山?”吳江龍想不出為什麼叫這個。
李森在一旁『插』話道,“是不是大禹的禹。”
“這個我不知道,”宋立虎說,“按越南人的意思是這麼個叫法,至於怎麼寫,我不知道。不過,聽他們老輩子人講。都說,村人的根在中土,老祖宗有人叫這個名字。”
李森恍然大悟,“明白了,這個禹字肯定是大禹的禹。既然承認是中土的人,又認這個祖宗,此山這樣命名不足為奇。”
李森比吳江龍看的書多,因此很快便理解到了這一點。
既然教導員這樣認為,那就叫這個山好了。吳江龍拿出地圖,攤開後,指給宋立虎看,“你說的是不是這個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宋立虎也是當兵出身,對地圖當然不會陌生。因此,他一看到老山,立即便指了出來,沒錯,這就叫禹山。
“這裡,離這個禹山還有多遠?”吳江龍說。
“不太遠了。”宋立虎想了一下說,“如果不走大路,一直走山林,也就五六十里路。”
吳江龍和李森對看一眼,兩個人又有了新主意。吳江龍收起地圖,對李威說,“把兩位老前輩照顧好。”
說完,和李森出屋。
“就在這安營,把指揮部建在這。”吳江龍徵求李森意見。
“可以,”李森同意,“召集幹部們開個會。”
作為一支部隊,如果不是突然打擊一下敵人就跑,那就得有塊根據地。人要休息,事情需要謀劃,武器裝備要保養,沒有一個遮風避避雨的地方怎麼成。
偵察大隊進入越境後,已經轉戰一天一夜。戰士們又困又餓又累,到這時,怎麼也該讓戰士們飽餐一頓,只有休息好了,才能與越南特工開打。
偵察大隊這次出來,在越境的時間有十天,這十天之中,天天風餐『露』宿可不成。在陰雨綿綿,充滿『潮』氣,白天黑夜都有蚊蟲叮咬的這麼個破地方,別說是十天,就是兩天,一般人也很難承受得了。所以,吳江龍便想好了,一定要找一個合適地點先把部隊安頓下來。然後,再派兵進行偵察,尋找合適殲敵時機。
吳江龍用目光在盆地四周勘察一遍之後,覺得這裡的地形還真不錯。盆地處於山嶽叢林之中,如果不是走近,或者站在頭頂上凌空往下看,很難發現盆地裡還裝著這麼多豐盛物品。
想站在頭頂上來看,除非是武裝直升機。
根據越軍的現實狀況,這種可能基本沒有,完全可以排除掉在空中被發現的可能。這就是吳江龍選擇這裡的精要所在。如果不是這裡的隱蔽『性』能強,宋立虎又何能在這一地區住著這麼多年,而不被越南『政府』發現
營地選在高處,不排除被遠處越軍的某一個山頭上的哨兵發現。如果選在低窪處,就是敵人眼睛再尖,有秘密的叢林隔著。別管你有多麼高倍的望遠鏡,也別想發現他。除非自己有意識地升起濃煙,故意暴『露』。不過,這種可能基本沒有。戰士們就是進行野炊,也不會讓煙升高十米之外。
考慮好這些關鍵因素之後,吳江龍開始下令各分隊安營紮寨。
安營好說,紮寨可就難了。
這是一支輕裝部隊,沒有後援,沒有汽車運送物資。隨身推帶的物品都是經過算了又算之後,根據每個人的承受能力計的,因此就不包括某些帳蓬之類的奢侈品了。我們平時在電視劇裡經常會看到,一支輕裝部隊到達敵後的某一地點後,帳蓬林立,物資充足,所用的物品也是應有盡有,如同事先有人給搭建好一般。看上去的確很氣派,很灑脫,可與實際情況一點不符。
看看吳江龍這支部隊的營寨建設,估計你會了解什麼是野戰條件下的駐宿。
作為指揮部,必須有一個像點樣的指揮所。有人建議,就用兩位老人的破草房。可吳江龍堅決反對,我們佔了,他們去哪?所以,他著手讓人重新搭建。
戰士們從林子中砍來樹幹、樹枝支起架子,搭上蓬頂之後,再往上面鋪上一層厚厚茅草,把幾件雨衣攤開,將草遮住。一個簡陋的指揮所就算建成了。地面上在用石頭壘起臺子,鋪上毯子,當做床也行,辦公桌也可以。
指揮所靠山而建。三個分隊則已三角陣形,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
一分隊在前,二三分隊在側後兩翼展開。
營地搭建完畢後,從水平線上看,除了聳立的指揮所外,絕難看到戰士們駐在什麼地方。
喜歡七十年代那場戰爭請大家收藏:()七十年代那場戰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