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將安南改為都尉府,因它隸屬領南管轄,它的安南名字從此才被國人叫起來。
唐朝滅亡後,安南被南漢劉隱所兼併。這個時期可是中國最『亂』的一段歷史。國內的這些封建地主們都在忙著爭權奪位,沒人再多『操』一份心,管管手下的番屬國。
這個時候,安南國內也開始發生判『亂』,其形式,很與今天的國際形勢接軌。一名叫丁部領的頭目,因打仗不要命,又會拉攏人,帶著一幫人成立了黑幫組織。其團伙組織漸漸強大後,便自立為王。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派兵平定了南漢,順便也把丁部領的座椅給掀了,安南仍然屬天大宋的隸屬國。別看宋朝打遼國、金國打不過,滅你個番幫小國還是不在話下。
從外面看,安南歸附了大宋。但在他的國內卻開始了權力相爭。先是黎桓篡奪了丁氏的權,而後又是李氏篡了黎氏的權,直到李日燇說了算時,也就是到了南宋1164年)才封其為安南國王。從此,安南又成為一個王國。不過,他仍然是大宋朝的一個隸屬國。
到了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了雲南,接著又派使者召安南王入京朝見。
沒成想安南王不理,這下可惹惱了元世祖。噢,整個大中國都是我忽必烈的,難到你不服不成。於是,忽必烈二話不說,一道聖紙下來,命令大將脫歡把安南王擒到北京城來見。
那可是冷兵器時代,長途奔襲該有多麼難。但對於蒙古大軍來說,這點困難根本就不算什麼,歐亞大陸都能拿的下,還怕這點險山障氣。於是,脫歡帶著大軍開拔進安南。
這時的安南王已是陳日烜了。
安南王見大軍壓境,也是一點不敢怠慢,迅速排兵佈陣,在各個山路口做好了埋伏。然而,蒙古騎兵一到,安南的所有軍事重地就跟摧古拉朽般全都倒臺。元軍連續打了七仗是七戰七勝。
陳日炟一看不行,只好帶人坐船逃到大海躲避。由於元軍後勤供給不上,沒辦法長期佔領安南,只好撤回。
陳氏一看這樣與元朝對峙下去,終沒自己的好果子吃。不等元朝再次征討,便主動納上降書順表,把自己的皇帝位撤掉,繼續當元朝屬下的藩臣。
越南故事講到這,本想收筆了。因為在《明朝那些事》裡,清風明月對明朝的故事大都講到了,所以再講就是重複。可當我再次翻了一遍那本書時,楞是沒找到明軍征伐安南的故事。故此,我在這裡就詮釋一番吧!
明朝與安南的故事,特別是在永樂年間,看上去非常的解氣。大國的威風可算是玩盡,看著過癮啊!要比我們在七九年的自衛反擊戰發揮的淋漓盡致。什麼叫大國,什麼叫說了算。老大發火了,就要讓小弟看看什麼才是真正的老大。與老大來橫的,玩硬的,其結果,只能是把自己擺平。
故事是如此的精彩。因此,我真的不想把這段丟了。
這樣寫下去似乎與我們的主題太遠了。其實不遠。我們就把他當做遠古的一場“七九”吧!與我們近代的“七九”做個比較也成。
好了,旁白就說到這,還是繼續說說越南那點事!
到了明太祖朱元章這一朝。朱元章的威風絕對達到了不戰而決人之兵的地步。
得到元朝天下之後,明太祖朱元章在皇宮內寫了一道聖紙,命人向安南頒發。
安南王陳日煃見了後,一點不敢耽擱,立即派大使上京朝貢,並向大明皇帝表明自己身份,我永遠是大明的番臣。
朱元章一看,不用自己動兵,陳氏安南王就歸順了,心裡別提多高興。
在安南歸順這個問題上,何以大明與元朝如此不同?
其實並不是朱元章比忽必烈還有本事。如果細究起來,恐怕大明的這點威風還是人家脫歡給建立的呢!因此說,元朝不是一點功勞沒有。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到後來,安南人一提起脫歡的名字,連不懂事的小孩都怕。而剛剛建起來的大明,沒有向安南派過一兵,人家怕你何來。因為你是中央大國,管你換不換朝代,是什麼人在執政。有地位在哪,有名聲放那,所以他們很怕。
就這樣,陳氏王朝一聽說中土換了江山的主人,便顯的很老實,忙不跌的表忠心,以免再次出現脫歡這樣的猛將來攻打安南。
大明的中央地位在安南再次確立,以致於在後來,安南國內發生『騷』『亂』,家族紛爭,都要由明朝派使臣去調解。
後來,安南國內一個叫黎季的國相,殺了現任國王,另立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為王,開始獨攬王權。
朱元章知道後,非常震怒,便派人送去一旨詔書加以遣責。
黎季感到害怕,便把新立的這個王給殺了,又立了被害國王的兒子繼位。沒多久,他見朝庭沒啥反應,便又把新立的還在吃『奶』的小王給殺了,所幸讓自己的兒子為王,這樣來的更徹底,免得藏著壓著,麻煩。
想當王也總得給自己找點理由吧!找什麼呢!找什麼都不可靠,最好還是與大明拉拉近乎,弄個近親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