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三、爆炸
在所有關於中越對抗的小說或文章中,鮮有介紹越軍營區部分。也許我們在想像中,認為越軍都住在成排的平房中,或者就地搭成帳蓬,盤桓於叢林中的某一角落。
此時,雖然中越還在打仗,但那也是從七九年的全面戰爭,轉化成了以老山、者陰山、法卡山一線為主的邊界戰鬥。這樣的戰鬥規模打的再激烈,也只能算是區域性的,零散的不會對國家主體建設有太大的牽扯。
到現在,越南早已實現了南北統一,國家建設也有了十來個年頭。雖然說窮兵黷武弄的民不聊生,但畢竟是在一面旗幟下,國家經濟也多多少少有了進步。最明顯的,是他的軍隊質量有了變化。
在對法、對美戰爭期間,南方的越共陣線只能住在從林裡,搭上無數個窩蓬,再靠山挖上無數個山洞,人往裡一住,這就是他們的屯兵之地。就是北越軍隊也好不到哪去。因為時時刻刻都要受到美軍飛機的襲擊,所以,他們也不敢大明大擺地住在城市裡。
在此期間,越軍充分利用了山地優勢,深挖洞,廣存兵,以備還沒有完全斷開的戰爭形勢。
然而到了現今這個階段,越軍的軍營有了很大變化。美國人走了,法國人敗了。中國雖然對他們進行了狠狠教訓,但終究沒有用飛機對其國內進行轟炸,因此,其損失也是少部份。所以,其軍營在原有基礎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居住條件,防範能力,訓練適應度都有了規模化。
正因為越軍有了進步,史柱國他們將要去的軍營,正是這樣一種比較適合現代條件下的住軍模式。
這個營區是敵313師部所在地。
一座大山,被鐵絲網圍去了大半部分。在他的陽面,是人為劈開的陡直的崖壁。崖壁下,遠遠看過去,是無數個洞口。大的完全可以讓兩輛汽車並行著開來開去。小的進出一輛小型汽車也不成問題。
在崖壁前,有很大一塊平地,平地中央是一座五層白『色』小樓。小樓前是一片寬闊廣場。一杆越南國旗就『插』在廣場與小樓的接壤處。廣場被一圈高牆圍住,只在正東方向採用了鐵柵欄。
鐵柵欄圍著一個鐵架門梁造型的大門口。門楣和門框全都是用角鐵製成。
門口設有雙崗,在大門外,還一左一右停著兩輛中型坦克。
史柱國他們四人『摸』到這個地點後,知道無論如何也進不去了。隨後便退到一暗處商量。
“敵人防守如此之嚴,看來,這裡還真有情況。”史柱國說。
“很有可能,這裡就是敵人開會地點。”李森搭話道。
“我記得,那年我好像來過這。可沒見這裡弄成了這模樣。”吳江龍朝前觀察著說,“原來也有這座樓,可他的周圍還有些平房呢!山也沒有這麼洞口啊!”
“是啊!沒平房掩護,只要我們進去,立即便會被敵人發現。”史柱國說。
這時,從山上『射』過來一道探照燈。燈光不僅掃過院落的整個廣場,而且還橫掃過史柱國他們隱身的暗處。
“臥倒。”史柱國輕聲一說,四個人敢緊趴下。
探照燈的餘光從他們幾個頭頂上劃過。
“看來,從前邊進去已是沒有可能了,不如我們去後山看看。”史柱國說。
隨後,四個人離開營區外牆,沿著山角向山北後『摸』去。
這座山緊貼著高平市區。它的山角在伸到市區邊上後便停住了,顯得是從從容容。這個山角的的整個身軀,卻陷在莽莽群山之中,總也找不到根。如果從他的這道支脈往上找的話,那就只有到主峰了。在這裡,無論如何是看不到盡頭。
四個人走了很久,終於找到了上山的一條小道。這條小道也不知是什麼人踩出來的。不過,從他還沒有完全被荒草吞食掉的情況看,這裡時常還真有人出入。按通常推斷,如果不是採『藥』人,那就是打柴人。
管他是誰開的路呢!只要有路就成。對於他們幾人來說,見到這條路比什麼都強。只要能從這裡上去,說明營區就絕對不會是密不透風的,外人不能靠進去的嚴禁之地。
“上山。”史柱國發現這條小道後,對眾人說。
吳江龍再一次走在了最前面。
熱帶雨林的山地即不像黃土高原那樣一望無際。也不像北方地區的山陵,光禿禿的,一望就能二三里。在這裡,別說是二三里,就是在陽光最明媚的日子裡,也很難看出十米之外的情形。因為他上面的植被太豐富了,不是密林就是一人多高的蒿草。特別是最討厭的灌木攙雜其間,更是通觀全無。
還多虧了這幾日沒怎麼下雨,不然的話,光是泥濘也很難對付。
小道不寬,也僅能容兩人並行。道兩邊是躥天的竹子和蒿草。不時也有密實的灌木林伸出來,橫著朝來人抓上一把。
天『色』本來就黑了,又不能打手電,他們只能是藉著微弱光線,『摸』索著前行。這也多虧了他們都是經受過夜間訓練的人,否則的話,在這樣的條件下,上山可不是件什麼容易的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一直在前面的吳江龍擔心遇到不測,於是把手槍子彈壓上膛。一手端著,一手扒拉著小道兩旁的阻礙物。
半小時之後,吳江龍站住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