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長安城即使是豐年,也沒有脫離購買糧食的境遇。
何況這個時候是災年,四周送過來的糧食,遠遠不足他們使用。
需要買糧食的,大致上就是一般的人民百姓,或者是來自於外地的商人,因為城裡的人只要不從事農作,多多少少都必須從別的地方弄些糧食來,能夠帶著糧食過來的人畢竟比較少,因為當進城的時候,帶有更多的貨物,不但要被收稅,還可能會被強盜土匪盯上,所以很多人都是輕車簡從加入某一個商隊,跟著來到了長安。
而來到長安之後,並不代表絕對的安全,但是等你落戶長安,你就必須接受長安的物價。
這時候再後悔沒有帶足夠的糧食也來不及了,這時候,如果已經變成高官,還有辦法從家鄉帶來足夠的糧食,但是如果沒有辦法變成高官,也就沒有必要了。
不允許夾帶,運費太高。
何況身為一個高官,朝廷會發非常多的糧食,大部分的糧食還必須販賣掉,也沒有必要從家鄉帶糧食上來,因為這也需要運費,私人的運費,比官方大運河的運費貴多了。
範晶晶等於想打通大唐的任督二脈,這是一個非常難度非常高的“理想”。
但是她認為如果沒有產生道路的需求,朝廷就不會產生修路的需求,何況當商業行為不斷的向南方拓展的時候,南方才會慢慢的納入統治,沒有漢人的地方,沒有辦法真正統治。
很多偉人都有雄心壯志,決定的目標,就會排除一切的困難,努力向前走。
即使做了非常多違反道德的事情也不例外,在很多的俗語裡面都告訴你能夠做到最上面的人,可以說沒有一個是完全的好人。
他會在那個位置,只是他有需求。
但是對範晶晶來說卻沒有辦法,她最重視自己的名聲,也最希望自己能夠維持自己的名聲,而不會被人家指著鼻子罵,然後被很多人刺殺,但是他後來發覺,人家殺不殺他,跟有沒有很多人恨他沒有什麼關係,只看他有沒有擋在別人的利益路線上,至於平民百姓的好惡,基本上是不會跟性命產生關係。
範晶晶對於自己的道德要求非常的高,完全可以被別人稱為是聖母,要不是她穿越到大唐的一開始就被人打破聖母的概念,她可以把聖母的概念維持下去。
這是她的本性,不需要裝。
開啟一個商道,聖母的辦法並沒有一維持下去,可能在表象上,或者是在生意場上,可以讓人家看到聖母的一面,認為你的產品品質可以信賴。
事實上範晶晶非常嚴厲的要求,自己生產的東西產品品質一定要達標,成為大唐最好的商品。
她問過其他人對於產品品質的基本要求,對於她提出來的要求,範晶晶也認為,在大唐沒有辦法做到更好了。
事實上大唐之前所有的人,所有的產品,製造出來,就是準備用幾輩子,什麼使用年限十年對他們來說那就是生產有瑕疵。
但是如果一個產品另一個人要用一輩子,那怎麼可能再次賺到他的錢呢?
對範晶晶來說卻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她可以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不斷的生產,而且增加層次並不是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