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生就像戲劇一樣,情節跌宕起伏,最後的結局會讓人目瞪口呆!
也許,那些有很多艾滋病症狀的人,其實並不一定是感染了hv艾滋病毒;而真實的艾滋病感染者有的其實沒有那麼多症狀。
從某個方面來講,心態良好的艾滋病感染者,接受正規的抗病毒治療後,他們可以在陽光下正常的生活和正常的工作,病毒控制在最低水平,在艾滋病沒有發作前,他的生活要比那些恐艾者幸福多了。
趙曉波認為:恐艾的人,如果不做好心理調整和接受正規的心理治療,有可能逐漸被世人,甚至親朋好友、家人所疏遠。
這就是悲劇的反轉。
本卷贅述這些的意義在於啟發人們對艾滋病的危險性和危害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潔身自好,從源頭上守好底線。艾滋病的感染,更多的還是由於一時衝動,不計後果引起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一種極其可怕的衝動,更是一種可悲而又愚蠢至極的行為。這種咎由自取感染上艾滋病的人能去怪得誰呢?又有什麼理由去禍害別人報復社會呢!
預防艾滋病不能存在僥倖心理。
hiv感染人體往往是瞬間和幾秒鐘的事。hiv感染人體以後,導致cd4+t淋巴細胞被破壞,細胞免疫能力受損,從而使人發生某些感染和腫瘤的危險性增加。
艾滋病屬於病毒感染性疾病,感染之後不一定馬上會發病,也不一定馬上就有明顯的症狀。
從理論上說,艾滋病毒感染最初有可能導致不典型的發熱性疾病;身體其它症狀的出現機率和免疫缺陷有關,如某些嚴重疾病的產生和復發。這些疾病的產生往往和自身cd4+t淋巴細胞水平的高低是相對應的。
很多網路資料上說,艾滋病早期可能沒有症狀,當出現嚴重的機會感染和機會腫瘤的時候,則標誌著已經進入了艾滋病的發病期。
有人說感染了hv沒有症狀,就是艾滋病毒“潛伏”期,從醫學角度來說,無症狀期的正規醫學術語不叫潛伏期,正規說法是無症狀期。世界衛生組織對艾滋病感染的臨床分期,無症狀期屬於a期。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感染的潛伏期。
感染一種病原體之後,一直到出現明顯症狀的時期,叫做感染的潛伏期。從這個概念上來說,潛伏期本身就是指沒有出現症狀的那一段時間。
艾滋病的無症狀期,可以持續2~15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是基於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得來的一個平均值。
這種無症狀期的時間跨度很大,有的人可能感染後數月很快就發病,也有的人感染後十幾年一直不發病。
這就給感染了艾滋病,但沒有或害怕去檢查的人,帶來了很大的自我判斷的困難。
之所以感染後會潛伏而沒有症狀,對艾滋病來說,跟這個疾病的特點有密切的關係。
艾滋病是破壞免疫力的疾病,並非像感冒病毒或者某些細菌感染一樣,能夠直接破壞組織細胞造成發熱、化膿等表現,能那麼容易看出來。
艾滋病出現明顯的、比較有特異性的症狀,是在免疫力被病毒破壞以後的艾滋病期。一些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不太容易患機會性感染和腫瘤,比如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隱球菌病等等。
免疫力破壞之前,通常是沒有症狀的,即使有症狀,也主要是在急性期出現一些大多數病毒感染所共有的病毒血症表現。這種症狀的持續時間是短暫的,又叫急性反轉錄病毒綜合症。
艾滋病的急性感染症狀,通常出現在感染病毒1~4周內的時間,持續3~14天,主要是以發熱為核心的表現,伴有不適、全身廣泛性的淋巴結腫大、頭痛、乏力、皮疹、腹瀉、無菌性腦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