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宣化上人、弘一大師是我國著名的大德高僧,他們惜福的事蹟廣為流傳、廣為人知。
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運”。有福而不知道珍惜,奢侈揮霍,極盡享受之能事,就像銀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就把福報享用完了,沒有福報了,未來也只能受苦了。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
我們該如何惜福呢?來看看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宣化上人、弘一大師四位高僧們是怎麼做的。
1、宣化上人吃菜葉的故事
有三個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當時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質量比較差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是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
一天中午用齋後,大眾準備離去,三位比丘忽見宣公上人來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禮。
上人滿面含笑,看著他們用過的餐盤中還有剩菜葉,問道:“菜不好吃嗎?”
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葉太硬了。”
上人聽後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剩菜葉放進自己口中,嚼嚼嚥了下去,笑著說:“我吃還可以。”
三位比丘和周圍的弟子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看著上人,上人又把另兩個盤中剩的菜全放進口中嚼著嚥了下去,然後說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費。”當宣公上人走出齋堂時,身後跪下了一片徒眾。
對於餐巾紙的使用,上人使用時先從邊緣開始,然後將用過的部位疊起來,下次使用時從疊起的地方使用,然後再疊起來使用,直到用完。有時一張紙用兩天也是有的。
當師父問上人為何要這麼節省時,上人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敢浪費。
2、弘一大師惜福的故事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宗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
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記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
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浪費。
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
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他母親看到,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腦子裡,不論他出家前還是出家以後,一直都保持著愛惜衣食的好習慣。
3、印光法師呵斥他人浪費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之事最為注意,他的衣、食、住等極其簡單。
印光法師早飯只吃一碗粥,吃完後,再把開水倒在碗裡,然後再把開水喝下去,以避免碗裡面會留下殘留飯粒。
午飯是一碗飯,一碗菜,吃完後,會和用早飯一樣把開水倒進碗裡,再喝下去。如果印光法師看到有人吃完飯後,碗裡面還剩有飯粒,會大聲說:“你有多大的福氣啊,竟然如此的糟踏”。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
4、虛雲老和尚惜福的故事
虛雲老和尚平時吃的稀飯和菜,都是從大寮裡打的,跟大眾師父們吃的一樣。他老人家那種簡樸的生活,弟子們現在還記憶猶新。
有一次,宗教事務處處長張先生到山上來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讓人加了幾道菜,請他吃午飯。張處長是個在家人,他在吃飯時候掉了幾粒米飯在桌子上,老和尚看見了也不說話。等吃完飯後,他才將掉在桌子上的一粒粒米飯撿起來放進自己嘴裡,張處長看到後感到很不自在,並勸老和尚說:“老和尚,那些米飯已經掉桌子上,你就別吃了。”
老和尚說:“不要緊啊!這些都是糧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
處長又說:“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
老和尚答:“我已經很好了,不需要改善!”
老和尚時常開導弟子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若是不惜福,把福報享盡了,你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