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林長民的學生,1919年,林長民帶著林徽因遊歷歐洲,這是徐志摩第一次見到林徽因,當時林徽音剛滿16歲,而就是第一次見面,徐志摩如見天人,愛戀如野草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此後數月,他不顧結髮妻子張幼儀剛剛生子,毅然要求與之離婚,當時輿論一片譁然。
梁啟超曾經這樣評價過徐志摩:他心性不定,在海外留學多年,帶著一身歐美的自由理想的觀念,卻捨棄了身為一個男人的責任。
當然,這並不妨礙徐志摩的才華,而短暫的相處,同樣讓林徽音迷戀上現代文學。
餐桌上,林徽音微笑而健談,毫不掩飾她對現代文學的狂熱。
“吳先生,你喜歡詩歌嗎?”
吳斌對詩歌沒有研究,但還是著了魔一般點點頭。
一旁的林長民笑道:“沒想到功夫青年還是詩歌愛好者。”
吳斌很不服氣的說道:“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就是功夫青年,也不能剝奪他喜愛的權利吧。”
一旁的林徽因點頭笑道:“那吳先生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佳句,說來也讓小女陶冶一下情操。”
吳斌喜歡的詩歌不少,現代詩中首推的是新月派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印象中這首詩在1928年,徐志摩遊歷劍橋大學有感而作。
只是徐志摩拋妻棄子,連帶著對他的作品心有抗拒。
另外就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只是這首詩太過深沉和傷感,而詩人海子在創作完這首詩歌后,不久便自殺。
吳斌又想到卞之琳的《斷章》,當初高中的時候,他還用來提升情書的逼格,心念一動,直接娓娓道來。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林徽因的第一感覺,這是首她沒見過的新詩,繼續聽下去,腦中似乎形成一個畫面。
這是在溫暖的江南小鎮,一艘小船在河中搖曳,河上有一座小橋,橋兩側種上幾顆桃樹。
這是在春季,桃花開了,灑落一地的花瓣。
天上下著毛毛細雨,書生站在橋頭,撐著一把油紙傘,靜靜的盯著閣樓上的姑娘……
“太美了!”
林徽因很自然的聯想到才子佳人,這是小說上經常提及的故事。
一旁的施兆基說話不多,也適時點評了一下。
“包含哲學的味道,有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
政客的評價總是很倒胃口,林徽因眉頭微皺,問道:“吳先生,這是你寫的嗎?沒想到你也是位大詩人,以後還請你多指教了。”
吳斌搖搖頭,自己有多大斤兩自己還不知道,讀讀詩還可以,寫詩那是千難萬難,當然,剽竊一些名詩名作也是個辦法,不過抄來有什麼用,自己也不用當大文豪。
“聽別人說的,我也不知道是誰,感覺挺不錯的,就記下來了。”
林徽因滄然若失,不過隨即眼睛一亮,問道:“吳先生,那你肯定還記得其他的詩作吧,要不,你也讀給我聽聽?”
林徽因的要求吳斌無法拒絕,只好點了點頭。
施兆基對詩歌不感興趣,尋了談話的空隙,他向吳斌問道:“小吳,聽長民講,你是馬來華人,不知道此去美國,有什麼打算。”
吳斌沒有具體的想法,不過目標卻很明確,先就是掙錢、揚名,然後儘可能的為國家做些事。
“施叔叔,不瞞你說,我家人隕於馬來土著之亂,此去米國,一來投親,二來也想做點事,可沒想到途中遭遇風暴,一船人就剩下我一個,現在您突然問起來,我還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
施兆基說:“小吳,我是大華駐美大使,聽長民說,你的英語很好,不如做我的助手,你考慮一下。”
果然是有身份的人,不過吳斌還是想考慮一下,雖說有了官身,做事也方便些,但也多了一份約束。
不過接下來的交談,讓吳斌有些惶恐起來。
“什麼,你欠下一千美元?”
“吳斌你知道嗎?在美國,一千美元可以買三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