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青靜默了片刻,脫下自己的披風,蹲下身,蓋在了那女子的身上,輕輕合上了那雙瞪大的眼睛,才慢慢站起身來,對程英道:“師父,我們把他們葬了吧。”
程英嘆了口氣,拍了拍俞青的肩膀,沒有說什麼。如今世道如此,這不過是亂世一隅罷了。
一行人花了整整一日的時間,才把這些百姓的遺體安置妥當,都葬在了鎮邊的竹林裡。
隨後的日子,俞青沉默了很多,那日小鎮上慘烈的場景,讓她的心緒久久無法平靜。
這些年來她並非沒有見過元兵的暴行,但從沒有像那天的場景給她如此大的沖擊。
自來到這個世界,她一直隨遇而安,然而從來沒有像這一刻那樣,迫切地
想要改變些什麼,至少,能為這些在亂世中掙紮的人做些什麼。
之後俞青一行人也不再急著趕路,一面趕路,一面救人,等眾人抵達舟山時,已是兩個多月後了。
桃花島百年經營,舟山幾乎成了桃花島的第二駐地,因此元兵等閑不敢來騷擾,此地百姓生活的頗為樂業。
那些被救的人中有許多都是無家可歸的老弱婦孺,被救下後也無處可去,見了此處風土人情,羨慕不已,竟不願離去。
俞青便命人找了個無人居住的小島,在島上建了些茅屋,將眾人暫且安置在那裡。
這本是無心之舉,卻沒想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嶼,成了日後的傳奇聖地。
之後的日子,俞青救回來的人越來越多,小島上的人也從五六十人增加到了三百多人。
轉眼一年過去,島上的幾間茅屋變成了數十座整齊闊朗的農家小院,不遠處的學堂裡,傳來了朗朗讀書聲。
山腳下的農田裡,黃澄澄的稻穀壓彎了秧苗。
俞青站在山坡上,看著這幅亂世桃源圖,心中一個想法開始慢慢萌芽。
俞青回到桃花島後,一面命人去打探各地抗元義軍的情況,並收集朝廷大小官員的訊息,一面學習黃藥師留下來的兵法謀略各種書籍。
三個月後,俞青看罷各處送來的情報,在書房中坐了半日,終於下定了決心。
程英將俞青近日的行事都看在眼裡,對自家徒弟的打算已有所察覺,因此等俞青來稟報自己的打算時,程瑛沒有絲毫驚訝,只道:“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師父都支援你,只是此事事關重大,你最好還是回去與你父親商議一下,再做決定。”
俞青點了點頭,道:“徒兒也是如此想,已經命人先送了信給父親,等這邊安置妥當了便回去面秉。”
程瑛聽罷,便不再多言,命人取了只長條形的盒子來,開啟盒子,取出一支碧玉簫,道:“瀠兒,你如今在江湖上行走,總得有件趁手的兵器。
當年你師祖所用的碧玉簫,我已隨葬在他老人家身邊。
這只簫是為師費了極大功夫找到的極北寒玉所制,堅不可摧,今日傳給你了。”
程瑛不捨地撫了撫玉簫,遞給了俞青。
俞青知道這只碧玉簫陪伴程瑛多年,是她的心愛之物,當下鄭重接過,道:
“師父您放心,我會好生愛護的。”
三日後,俞青處理完事物,便帶著忠叔一行人回了終南山。
俞青早前送回的信只大概提了下自己的打算,其餘的並未細說。
楊宋雖知道了自家女兒的謀劃,但也以為她是一時沖動,並未當真,此時聽她和盤托出自己的詳細計劃,方知她並非兒戲,而是下定了決心。
俞青這大半年來的所作所為楊宋早已知曉,對自家女兒的謀略手段,他心中也有了底,繞是如此,此時聽完這個計劃,心中還是極為吃驚,半晌回不過神來。
過了許久,楊宋方回過神來,沉默了片刻,肅顏道:“瀠兒,你可想清楚了,開弓沒有回頭箭,這可不是兒戲,一旦開始,就無法回頭了。”
俞青點了點頭,沉聲道:“您放心,女兒已經想得很清楚了,並非一時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