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甲魚,王典成帶領大家鑽進山溝裡,參觀了山溪裡自由自在生長的娃娃魚,娃娃魚在明澈的溪水裡緩慢的遊動,憨態可掬,它們無視參觀的人群,從容地吞噬著飼料,大的成魚已經有長到十多斤一條,可愛極了。
參觀的人們發現,梁青箐已經在前邊和她的助手沿著溪流巡視過來了,不知道啥時候她已走到大家前邊去了。解識路上前幾步向她打招呼:“梁青箐同志,你們刻苦專研,闖出了一條致富路,不容易呀!”
梁青箐瀟灑的撩動了一下長髮,面帶燦爛的笑容:“解主任,劉sj,我們目前感到困『惑』的是,我們自己雖然養殖成功了,鄰居們都想學習,儘管我給他們辦了幾期學習班,可是,真正學會聊沒有幾家,只有三家勉強養成了甲魚,還得我們給他們供應200克以上的魚苗。娃娃魚他們碰都不敢碰,太嬌氣,侍弄不好。
就這三家,也有打算半途而廢的了,我們自己再擴大養殖規模吧,可是,事事人工『操』作,勞動效率低,管理不過來,還有,我們還受承包土地山林面積的限制,新建魚池也沒有土地了。我們收集到的資訊,國外發達國家,人家自動化程度高,甚至還有管理朝智慧化發展的趨勢,我們希望國家加大科技研究的投入,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假如管理真正能夠自動化智慧化,就會將養殖和種植的新技術化繁為簡,容易掌握,那樣,群眾的養殖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養殖規模養殖效率就上去了。農村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進步,我們農民呼喚科學呀!啥時候,現代的科學技術下了鄉,落實到農村的發展上,我們的康就能夠實現了。
我們體會得到,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幾乎每年一個一號檔案都是事關農業農村農民的,但是,如何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似乎還不夠重視,請你們為我們向上級呼籲一下吧。”
這個在大批知青返誠的時候,逆『潮』流而動,又自願來到農村的女知識青年,站在地頭上,很有見解的一番話,句句都裝進了解識路、劉品賢一行的心裡。解識路:“梁青箐同志,你的見解很有前瞻『性』,對我們很有啟發,不過,你的希望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我們回去以後,會認真的形成報告,向上級反映農民熱切盼望發展科學技術的願望的,你們自己也要繼續走自力更生的路子,新的科學技術在專家教授那裡,在你們學習的書本里,也會在你們的實踐中創新發現的。”
在往回走的路上,王典成領著大家到了幾塊稻田邊,介紹:“這幾畝稻田是我們的河蟹養殖試驗田,我們嘗試輛田養蟹,還試驗輛田養魚。
我二嫂廖彩雲聽四川平昌縣一帶有稻田養魚的傳統,她特意去了四川平昌龍崗鄉、駟馬鎮一帶,買回來水田魚種。現在,稻田裡的鯽魚和鯉魚都生長良好,我們養殖甲魚排出的池水,禁止直接排進清虛河,而是透過溝渠排到稻田裡,其中殘餘飼料,剛好供稻田的河蟹和魚利用,稻田養了河蟹養了魚,就禁止使用農『藥』了,魚、蟹又能夠減少稻田蟲害。
我們的生態種植是在農大的教授啟發下開始試驗的,這項技術,很受農民歡迎,技術門檻低,推廣起來容易得多。現在稻田裡養的魚和螃蟹,大家都啥不得吃一口,都用著種苗了,估計三四年,村裡所有的稻田都會普及。”
在田埂邊,燕一鳴發現了一塊的墓碑上刻:“青蛙之墓”,他奇怪極了,問王典成是咋回事?王典成笑著回答:“這是我那個媳『婦』鬧出來的故事,前年,我的兒子樂樂帶著他的妹妹和幾個夥伴玩,他們逮著了一隻青蛙,把一隻青蛙剝了皮要烤了吃肉,被他媽媽看見。他媽媽打了他一頓,回家來給她兒子講了青蛙吃害蟲保護莊稼的故事。第二,我兒子又回來找到那隻死青蛙,把青蛙埋了,給青蛙壘了個墳堆,他回家的時候告訴了他的媽媽他給青蛙壘墳墓的事。青箐大大的表揚了兒子,晚飯時,青箐求我二哥刻了塊墓碑,她和孩子們一起把墓碑立在這裡,她到村裡學給孩子們講青蛙的故事,和學老師一起帶孩子來看青蛙之墓,希望孩子們養成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燕一鳴和大家都覺得梁青箐這樣的知識分子在農村要多些就好了。
清虛河兩岸的稻田已經收割,王典成領著大家來到一塊稻田邊,站在田坎上,隱隱約約看見魚在稻茬間遊動的身影,王世英從路過的一個農民那裡,要來一個筐,挽起褲腿,輕輕的走過去,一筐就扣住了一條半斤大的鯉魚。劉品賢急著喊:“趕緊放開,留著育苗,別傷害了它!”
原來稻田捕魚就這樣簡單,大家都很興奮。燕一鳴:“魚米之鄉,魚米之鄉,既種稻子又養魚,這就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了。”
劉品賢:“先讓普通農戶向容易掌握的致富專案發展,是個好思路。典成,你們多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是我們的一個長期任務。”
清澈碧綠的清虛河水,像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倒影中,是兩岸的青山和山坡上青瓦石牆的錯落有致的農舍。青瓦的屋頂上的煙囪炊煙裊裊,倒映的煙囪,給人一種錯覺,似乎河底有千朵萬朵白雲升起,變幻莫測。夕照中的堯谷村,寧靜祥和,令人陶醉。
姚輝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村的民居都建築在清虛河兩岸的山坡上,平壩裡裡不見一間建築,這是啥時候規劃的?”
王同林接話:“咱這山裡土地金貴,老輩子就規定了建房不許佔用良田,一直都是把房蓋在山坡上,改革開放後,村裡立下了個村規,凡是經村委會批准在山上建房的,必須先種下建房面積三倍以上的樹木,才許動工,這條建議是老龍最先提議,然後全體村民透過的,植樹的質量,要透過龍一人這個植樹專家驗收,隨隨便便種幾棵樹是過不了老龍這一關的。”
回村的路上,解識路和劉品賢交換意見:“這個村的幹部,除了王典成這個村支書年輕,龍一人,王世英,王同林,李夢安,李懷清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老幹部了,這些老同志革命信念堅定,在他們的主導下,這個村風清氣正,治理得當,是個難得的典型。”
(本章完)
喜歡一枝一葉:望見天梯請大家收藏:()一枝一葉:望見天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