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夏致安慶幸夏葉逃過一劫之時,就聽大理寺卿在那道:
“皇上,臣聽說第四名是夏巡撫之子夏葉,夏巡撫之子不僅文采優秀,智慧也是過人,我想要要是夏葉公子前去的話,定會齊開得勝”
夏致安抬頭就見到大理寺卿那張矮胖狡猾的臉,他都不知道自己何時得罪了這人,讓其處處和他作對,真是個奸詐小人。
聽到這話夏致安不得不起身走到前面,對皇上一拜道:
“皇上,兒臣的兒子文采還算中肯,太皇不敢說,畢竟這次科考才取了第四名,以往他曾在青山院讀書,一直在準備科考,也沒時間學個一招半式的武功,雖大腦不算尚可,但這四肢卻著實有些笨拙,要去西北帶兵打架,臣恐怕他反而誤事,不過要真無人可用,非要他前去臣也無話可說,定會遵旨前往”
他是實話實說,夏葉本就是個腳手愚笨之人,和夏飛是無法相比的。
眾人聽到這,都相繼點了點他,這裡的人都是見過夏葉的,一看那孩子就不是個打仗的料,要去了西北沒等上戰爭自己就得先倒了,更別說是帶兵了,恐看到戰場都得給他嚇不行了。
王樞密使這時倒想起個人來在那道:
“皇上臣覺得還有個人合適”
“誰?”
“南名將軍的親侄子南名一,這人從小就在南名將軍府長大,南名將軍沒少為他費心,聽說請了五六個習武師父教他武功和兵法,這人不但武功高強,還有膽有謀,雖沒參加科考,但臣相信他定能向其叔叔一樣,能統領千軍和蠻夷一決高下”
皇上暗自道:“這人他也早就知道,只是上些日子南名曾給他寫了封信,說想讓他侄子留到京城安家,不想讓他出去作戰,西北苦寒,忍饑受凍不說,還要常年為打仗做準備,說不上那個不好就會命喪黃泉,南名此生沒有什麼再求皇上,只想讓侄子平安”
皇上那時心軟,尋思南名一直陣守邊關近二十年,就這麼個小要求他想也沒想就答應了,本想讓南名一進大理寺歷練,可沒想到這旨已擬完,就等著太監前去宣讀,就出了西北被蠻夷攻打這事。
說出去的話波出去的水,他可是一國之君,決定的事情怎麼能改得了,在那一口拒絕道:
“不成,南名一朕已經打算給他派往別處,上西北他不成”
眾臣不明所以,有這麼好的人材皇上不用竟拒絕得幹脆,知道鐵定是不行了,皇上說的話就是聖旨,誰還敢再說什麼,看來能選出的人就是夏府的那兩位公子了。
夏相爺家的夏飛少爺,一看就是個練過功的,看著結實不說,還能膽子,平時做事雖沒什麼謀略,但上了戰場有軍師出謀劃策,他倒不用怎麼用腦子,只需要趕帶兵出去作戰就成。
而夏巡撫家的公子一看就是個文弱書生,沒有一丁點英勇善戰的體魄,從外表看就已經弱了夏相家的公子一籌,別說讓這位公子領兵打架了,就是自行在邊上騎馬都得累得不輕,而且這人會不會騎馬都是個問題,更別說去射箭殺人了,讓要這位公子上戰場,無疑於是讓他們這些文臣拿刀上戰場殺人一樣,沒有那種能力怎麼能會做那樣的事呢!
王樞密使看眾人不說話,他依舊先站出來分析,覺得夏相家的公子定能榮勝此任,這不但從個人的身體上所分析,也是從西北能長勝不衰的方面上看的。
話一說完有幾人相互乎應“這個提議好,夏相家的公子是比夏巡撫家的公子壯實,戰鬥需要的是將領,而不是文弱書生”
“是,是,說得對”
皇上看眾臣相繼出聲,只有夏相還在那沒發表意見,只好道:“夏相,你可有話說”:
夏相本心裡不願意,但事情趕到這了他能有什麼辦法,老二家的夏葉看著確實沒有夏飛強壯,一看就是隻知道讀書的文弱書生,怎麼能和他家的夏飛比擬,當將軍不就得是他家夏飛這樣的嗎?
想了想道:“既然大家都同意我家飛兒,臣沒意見”
皇上在那想了想道:“這件事情還是夏相爺回家去商量一下再說吧!明日朕等你的訊息,退朝”
眾臣都以為皇上會當堂下旨,把人員給定下來,可誰曾想到怎麼就突然變了呢!還這樣匆忙的退了朝,大家百思不得期解,但也不得不聽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