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代著頭道:“西北局勢不穩,隨時都有被蠻夷攻破的可能,所以南名將軍命屬下冒死前來,是肯請皇上調兵,救西北於水火之中”
“什麼?”皇上聽了大怒道:“西北兵將將近三十萬,蠻夷所駐邊境不到十萬人,咱朕的三十萬軍隊竟敵不過蠻夷的十萬兵將嗎?這是因何道理,你給朕說說清楚”
皇上因怒氣一陣咳嗽,感覺嗓子眼的那股腥氣再行上來,他又趕忙憋回去嚥了咽。
士兵聽了這話也是一驚,因他並不知道朝中掌握西北兵力的資料竟是三十萬,他本就因趕路臉上都是泥土,此時聽了皇上了話嚇哭著道:
“皇上,西北軍隊那有三十萬兵將啊!就在今年算上士兵出逃和遭了瘟疫的剩下連二十萬都不到,還得說算上老弱病殘的,這幾年蠻夷兵強馬壯,我軍已久不作戰,平時練兵還少,所以對陣第一天,連半個時辰都不到就敗下陣來了”
皇上這時氣得頭暈眼花連罵人的力氣都沒有了,想當年陣守西北的是李將軍,他一路跟著父皇爭戰為國有功,可在父皇駕崩他即位以後,有朝臣上奏,說怕李將軍因功蓋主,他不好管束,就舉薦李將軍身邊的小將韓名將軍替換。
那時他本不同意,後來在眾位朝臣不停遊說的情況下,不得已讓人暗殺了李將軍,把韓名推上將軍之位。
這人剛開始也打過兩次勝戰,看著作戰經驗豐富,後來因本朝和蠻夷談和戰事平息,這些年來也沒再引發過戰爭,南名將軍這個名字也因那時的作戰而名聲顯赫,所以在皇上的心裡也以為南名將軍是戰無不勝的真正將軍,但是誰曾想到,就這麼個小的作戰,南名就讓西北失了手,實屬不該。
皇上痛心疾首,但嘴上又說不出來,畢竟南名將軍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最後不得不讓士兵前去休息,讓身邊的太監趕忙通知各個朝臣前來商議此事。
各位重臣先到,到了皇宮天色還很暗黑,心下都不知皇上半夜招見到底出了什麼事。
皇上看朝中重臣前來就把剛剛西北急報的事情說了。
眾人這才知道竟出了這等大事。
誰曾想到年年都無戰事的西北,就這樣被人侵佔了兩座城池,還折損了一位副將呢!
皇上好半天還看眾人都沒從這事件情的震驚中醒過來,在那怒道:
“還不快想辦法,都什麼時候了,還有時間些須這些”
眾臣你看我我看看你,最終仍是夏相道:“皇上,臣以為當前必須派兵支援,現在西北山明顯已處於水火之中,必得先派兵求人才能讓戰士扭轉。”
皇上在那道:“這個朕知道,只是須得派個得利的之人前去才好,這個人員怎麼選重臣來決斷吧!”
現在朝中所剩之人都已趨於年老之勢,都是跟從皇上幾十年的老臣,這幾年的科考雖也有些新提拔的學子,但都朝臣舉薦外放的外放,並不在京中,一時之間這人員之選又成了難題。
半夜來的這幾個朝臣都是說話有份量的,幾人也曾在皇上面前提議了幾人,但不是因為太過年輕沒帶過兵,就是因為能力不足,沒有西北做戰的經驗,幫不上什麼忙。
結果這些人直討論到早朝也沒把人給選出來。
而且在王樞密使到來時還提出了個問題,就是京城駐軍只有五萬,這是不能動的,而西北離京城距離中間城池也有駐兵把守,那裡的人馬不到十五萬,那是京城第二道防線,本來西北征戰根本不會用到駐兵,因西北軍將所有士兵加到一起有三十萬,三十萬是分兩批駐紮西北,一有戰士根本不用動駐兵就能自行調動,
現在誰也沒想到西北不但把自己駐軍調完了,還會需要調別處駐兵的地步,要動了京城第二道防線,再有事情只能指望南面的駐軍,不過南面相對西北要遠得多,有急事能不能等到駐軍都是個問題,所以王樞密者不主張動京城第二道防線,要想調兵,他主張直接從南面調。
眾人七嘴八舌,有的說不成,路太遠,等兵調來西北可能早都淪陷了。
也有人說先從第二防線調五萬先支援著,看情況不好再說。
王樞密使繼續在那道:“皇上,據臣所知西北兵力充盈,而蠻夷本就人少,就算他們的兵力全部加到一起,西北軍都能和其一較高下,為何會這麼容易就丟了兩座城池,臣覺得這件事情有待商榷。”這話要是說白了,他就是不信,為什麼兵力那麼好的西北就輕易被擊破了呢!這怎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