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英吉利帝國危急之際,雖然起來抗議的悲催民眾達到百萬之多,但平素效率低下的議院效率卻高得驚人。
保守黨、自由黨兩大黨魁索爾茲伯裡、羅斯伯裡聯手,僅僅一天時間就在議院裡促使議員們迅速透過與華夏帝國的談判條約。
訊息傳出去之後,整個英吉利帝國都顫抖了。
很多年輕人絕望地衝上街頭,企圖阻止那些議員老爺們的出行,迫使他們收回批准與華夏帝國的和約。
可是軍警們早已嚴陣以待,使用警棍將那些不懂事的年輕人打得頭破血流的。
那裡有壓迫就有反抗。
熱血澎湃的英吉利年輕人被激怒了,他們以石頭、木棍與軍警們展開搏鬥,越來越多的英吉利人聞訊趕來,加入了戰團。
這一天,至少有百萬英吉利人悲憤地高喊著“打倒華夏帝國主義”,加入了街頭與軍警的搏鬥。
而軍警也從倫敦城外增調來了十幾萬人。
雙方在倫敦裡大打出手,血濺街頭,被踐踏而死的人數以萬計,受傷的人更是不計其數,整個倫敦一片血紅。
史稱“倫敦流血周”事件。
但是百萬英吉利人的拼死抗爭都無法阻止英吉利立法機構批准透過向華夏帝國出賣利益的和約,就連維多利亞女王也被羅斯伯裡、索爾茲伯裡聯手說服,同意以和約爭取時間重整大英吉利帝國。
此時傳到歐洲中去,也引發了極大的轟動。
法蘭西、荷蘭、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終於放鬆了一口氣了,公開對英吉利帝國與華夏帝國達成和約表示歡迎。
但這些國家暗中又派特使前來,要與英吉利帝國結成聯盟,共同秘密研發新式武器,對付華夏帝國的空中飛行機器。
而還在與華夏帝國處於交戰狀態中的鄂羅斯則心膽俱裂,害怕整個歐洲將拋棄他們,使得鄂羅斯成為“歐羅巴孤兒”。
莫斯科向歐洲各國派出了很多外交使節,企圖遊說各國要要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華夏帝國。
歐洲各大列強政界非常矛盾,他們一邊想暫時與華夏帝國達成和約爭取時間,一邊又擔心鄂羅斯被華夏帝國打垮,從而失去東面的屏障。如果公開支援鄂羅斯必然得罪華夏帝國,但如果不支援鄂羅斯則有可能使得鄂羅斯就此覆滅了。
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之下,歐洲各大列強都不敢公開接見鄂羅斯帝國派出的外交使節,只是暗中與其會面,悄悄地向鄂羅斯提供一些支援。
在歐洲各國紛紛攘攘的外交界中,也有一個國家與此沒有多大聯絡,也顯得非常不高興的,那就是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的艦隊沒有跟隨歐洲聯合艦隊在南海被華夏軍所殲滅,還保持了南太平洋的殖民地,與華夏帝國達成了經濟、軍事等多個協議,兩國互相開放貿易市場。
在華夏帝國與英吉利帝國拉扯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對華夏帝國的貿易量大幅度飆升,特別是機床、車床、鍊鋼裝置等工業設施,短短時間內,銷量就暴增了十幾倍。
這讓德意志商人愛死了威廉二世,稱讚他沒有參加歐洲聯合艦隊與華夏帝國交戰實在是偉大英明之舉。
但英吉利與華夏帝國達成了和約,讓威廉二世非常不高興,讓德意志商人們也很不高興,德意志的軍人們更是不高興,在德意志帝國內醞釀著一股怎麼破壞華英吉條約的風潮。
於是威廉二世決定要求駐華夏帝國的外交人員前往華夏帝國政府或直接面見皇帝,要阻止華夏帝國月英吉利帝國的和約,或者延緩華夏帝國的批准和約的時間,為德意志帝國繼續大獲其利。
德意志駐華夏帝國公使施拉奈爾接到指令後,立即在京城中的華夏帝國政府部門中上竄下跳起來。
這一天,施拉奈爾先是跑去外交部找牛曲雲部長,但外交部的人員告訴他,牛部長正在參加會議,不方便見他。
施拉奈爾趕緊屁顛屁顛地跑去首相府去見首相李鴻章,但也得到了同樣的答覆,說首相大人正在參加重要會議,不能接見外交人員。
施拉奈爾問首相在哪裡參加會議,會議內容是什麼,那接待的人員,立即以一種很奇怪的眼光看著他,但話語還算客氣:“這是帝國的秘密,是不能告訴你的!”
而施拉奈爾跑到皇宮外的時候,當即被皇宮的門衛轟出門外去了,說他這個外交公使,如果有什麼外交事宜,應去外交部,而不是來皇宮求見皇帝。
施拉奈爾還想著辯解兩句,卻被皇宮的侍衛直接使用步槍刺刀強行趕了出去。
施拉奈爾心裡有點惱火,但又不能發作,他心裡一陣悲催:要是在兩年前的前清時代,他一個堂堂的德意志公使,說要見那個官員的,誰敢不見他的?就是他要進皇宮去見清廷的皇帝,皇帝也不敢不給幾分面子。
但現在華夏帝國與清廷完全不同,不過一年多的時間,便已經橫掃整個太平洋地區,並且大敗歐洲聯合艦隊,逼得歐洲各國都快要散架了,現在的華夏帝國正在蒸蒸日上,德意志帝國還盼望著在其中搭乘一段順風車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時,華夏帝國的所有政界高層正在皇宮裡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重要會議。
“恭賀皇上,昔日不可一世的英吉利人終於服軟了,將澳大利亞送到我國手中了,從此太平洋將變成我國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