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在華夏帝國京城召開高層秘密會議的時候,歐洲的倫敦也正在召開一場涉及十個國家的會議,主要的議題當然是指向怎麼打敗新崛起的華夏帝國。
鄂羅斯、倭國的代表要求聯合艦隊立即開始遠征,打敗華夏帝國,恢復遠東太平洋的“和平秩序”。
但其他各國卻對此沒有立即表態,反而慢悠悠地商量起戰後駐軍南洋諸島的事宜,鄂羅斯和倭國代表知道,這是各國代表要為各自所在國家戰後撈取好處了,只好靜下心來聽各國代表展開激烈的爭吵。
鄂羅斯、倭國的國內都急得等不及了。
倭國還好,因為有線電報時通時不通,國內雖然急如星火,卻無法催促趕快行動。
而鄂羅斯國內在西元1894年10月20日,老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由於受到與華夏帝國戰爭失敗的巨大刺激導致逝世,沙皇太子尼古拉二世正式登基就位,這二十六歲的年輕沙皇,對於華夏帝國從鄂羅斯手上奪取西伯利亞華夏帝國稱之為鮮卑地)的大片土地,心裡著急得要冒火了,他一個又一個的電報發來,催促與會的鄂羅斯代表要求各國聯軍迅速出動。
但在沒有分配好各國利益之前,各國艦隊是不會出動的。
鄂羅斯和倭國聯合艦隊,實在憋不住了,只好啟航向地中海方向前進,但卻收到英吉利帝國的通知,在英吉利作出決定之前,鄂倭聯合艦隊不得透過蘇伊士運河。
這氣得鄂羅斯帝國的新沙皇七孔冒煙,命令駐英吉利大使立即進行交涉,但英吉利的首相羅斯伯裡伯爵卻表現得非常強硬,連鄂羅斯大使的面都不見。
已經進入地中海的鄂倭聯合艦隊不知道外交交涉什麼時候有結果,只好又退出地中海,朝大西洋南部進發,企圖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直撲馬六甲海峽。
英吉利人非常完美地闡述了他們的信條“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
在倫敦國際事前的分贓會議中,英吉利首相羅斯伯裡伯爵幾乎把控了整個會場,這導致還沒影子的戰後分贓爭議四起。
這使得德意志帝國非常不滿,氣得德皇乾脆指示駐華夏公使施拉奈爾將歐洲列強正在組建聯合艦隊的訊息透露給華夏帝國皇帝胡震。
而其他各國如西班牙、荷蘭、義大利、奧匈帝國之類的第二流強國都鬧著要退出了,只有法蘭西擔心自己在華夏帝國南部邊疆的殖民地會被華夏帝國奪取,咬著牙在會議上為自己爭取利益。
而米國代表則已經鐵了心無論如何都要與更多強國組建聯合艦隊去打擊華夏帝國,跳上跳下的鼓東其他國家要聯合起來與華夏帝國艦隊作戰。
心急如焚的鄂羅斯和倭國代表只能看著各國代表吵架,任何事情都做不了。
狗咬狗骨頭的磨嘰會議持續了整整一週時間,最後還是英吉利作出了一定的讓步,羅斯伯裡伯爵提出:根據各國出動力量大小,將華夏帝國控制之下南洋群島瓜、阿拉斯加分給各國,臺灣島、琉球群島、夏威夷群島、巴拿馬運河、波多黎各歸英吉利所有。
這一下西班牙代表又不幹了,說這呂宋群島原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應該歸西班牙所有,荷蘭代表也說婆羅洲本來就是荷蘭殖民地,現在卻要分給各國,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甚至連米國代表也有點惱火,發誓說米國無論如何都要將阿拉斯加地區一百七十七萬平方公里土地從華夏帝國手中奪回來。
爭吵的鬧劇又進行了三天,各國代表為了各自的利益幾乎到翻臉撕破臉皮了。
最後還是世界第一強國英吉利做出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