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震未來的帝國治理架構構思中,這清末官僚中除了李鴻章之外,還有一個人非用不可的,此人就是號稱清末“財屠”的張之洞。
張之洞是清末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物。
他才華橫溢,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清廷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但這不是他的全部,更重要的是他做出了別人未曾有過的傑出貢獻:
先是清流派重要成員,但後來卻成了洋務派的領袖,為中華民族重工業、輕工業及近代軍事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任湖廣總督期間,先後開辦漢陽鐵廠、湖北兵工廠、馬鞍山煤礦、湖北織布局、湖北繅絲局等重業企業,奠定了華夏大陸的工業基礎格局,以致有太祖“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的說法;他對歐洲強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有一定深度的認識,但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激進改良派持有不同的主張。
他為官多年,雖然號稱“財屠”使用一切手段來斂財大辦工業,但自己卻十分清廉,家有薄田若干,生前死後不增一畝,但因公創設新式工廠的巨大資金採取“中飽”、“私規”的方法進行募集如抽籤捐款),又得罪了很多富商,致使樹敵頗多,譭譽不一,甚至毀多譽少。
張之洞作為晚清政治界、思想界、經濟界和文學界舉足輕重的人物,胡震構思的大架構中是一定要使用他的。
但要重用此等經國人才,卻是不能隨便輕慢的,胡震經過精心策劃一番,才採取行動去拜訪張之洞。
和李鴻章一樣,張之洞事先並不知道胡震的身份。
“張大人,你的文章天下聞名,我這裡有一本書,想請你過目指點一番!”胡震一見張之洞,其他話都不說,便直接掏出一本薄薄小書遞給他。
“什麼書?”張之洞疑惑地看了胡震一眼,接過小書急速地翻閱起來。
張之洞翻完之後,急問:“這是誰寫的?”
“這是我塗鴉起草的,可否請張大人評點評點一番?”
聽說要評點文章,張之洞也不管面前這個胡震是什麼身份,直接開講了:“文章中的道理講得很是透徹,不錯!很不錯啊!特別是這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真心不錯,但只是語句文采卻很是一般般,不過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也已是非常難得了……”
其實,胡震拿出來的文章正是張之洞自己寫的《勸學篇》,在另一個歷史時空中,那還得三年後才成書的,完全是說到老張的心坎裡去了,難怪他連說三個“不錯”,只是胡震拿出來的部分,故意作了一些刪節,甚至翻譯成大白話,因此老張便說文采還差了那麼一點。
胡震抓住機會問道:“張大人以為,如按此文章所述進行變法維新,會是如何?”
其實,張之洞作為一箇舊式官僚,被稱之“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主張實施漸進式的變法革新,與後世的鄧總設計師採用漸進式改革開放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可避免“休克式療法”的動盪,可惜的是清末激進革命派指責張之洞“毫無宗旨,毫無政見,隨波逐流”,卻沒用採用張之洞的漸進式方略,致使陷入軍閥混戰的糟糕局面。
“如此變法,則變法成功可期,國家漸漸強大可期,歐美列強不敢凌逼我朝也……”聽到胡震的提問,張之洞立即說了一句,但說到一半卻愣住了,他突然想起大清朝廷已經不復存在了,而自己也成了階下囚,還談什麼變法呢。
胡震當然知道張之洞在想什麼,但卻故作不知地問道:“張大人怎麼突然不語了?”
張之洞的身材不高,但他的眼睛卻炯炯有神地盯向比他高出一個頭的胡震,問道:“你是胡震派你來的?他的新朝打算給我一個什麼官職?”
胡震卻居高臨下地反問:“張大人是個有遠大志向的才子,敢問張大人打算要一個什麼官職,才能實現宏圖大志?”
但是,張之洞不願回答半個字。
兩個人鬥雞似的互相地盯著,四目相對各不相讓,足足盯了十分鐘。
門外的衛兵們很久沒聽到屋裡有什麼動靜,趕緊端著槍支推開門衝進來察看,卻被胡震揮手止住了:“沒事,你們都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