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更。本書持續更新中,敬請收藏推薦投三江票,謝謝啦!)
荷軍在坤甸城區和港口集中了七萬陸軍兵力,華夏軍只有不到四萬人的兵力。
但華夏軍的武器至少領先荷軍半個世紀以上,而且華夏軍還將荷軍的所有艦艇和運輸船隻都掌控在手上了,荷軍已經無路可去了。
荷軍實際上是已被華夏軍四面包圍了,如果荷軍中有人讀過華夏大智慧結晶的《孫子兵法》,或許還會懂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但可惜的是這個時代的歐洲人將華夏人的一切東西都視同為野蠻矇昧愚蠢,不會考慮使用的。
在華夏軍的圍攻下,僅僅一天一夜的時間,荷軍首先丟失了港口炮臺陣地,華夏軍將埋藏好的兩門二百一十毫米大炮、四門一百五十五毫米大炮全部拉出來,居高臨下地猛轟荷軍陣地。
在海面上的所有艦船也配合著向荷軍開炮猛轟,雖然打得不是很準,但給荷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聽聞艦隊和運輸船隊已經被華夏軍俘虜的驚人訊息後,荷軍上下頓時全無鬥志,紛紛向坤甸主城區退縮。
華夏軍趁機大舉出擊,以勇猛的穿插分割,將潰退中的荷軍逐個殲滅,將對坤甸的包圍圈大大的縮小。
總督迪波爾此時唯有龜縮在阿克松的指揮所裡束手無策,而阿克松使盡渾身解數,對各部荷軍進行排程,左擋右攔,但無論如何都無法抵擋華夏軍的進攻,華夏軍包圍圈越來越小,眼看著荷軍被華夏軍象吃香腸片那樣一片片吃掉,人數越來越少。
“親愛的阿克松將軍!”迪波爾對阿克松用上了“親愛的”,這幾天只是對蒂里斯使用過,現在他只覺得蒂里斯只是一堆狗屎,而老將阿克松才是可親可愛的,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無奈地說道:“我們突圍吧!”
“突圍?我們往哪個方向突圍?”一直忙著指揮荷軍左衝右突的阿克松還沒來得及想這個問題。
“我們往坤甸的北面突圍,那裡是英吉利的殖民地,是歐洲文明世界的地盤,野蠻的華夏人一定不敢追進英吉利人的地盤裡去的!”在迪波爾想來,那英吉利是世界第一強國,這華夏人無法無天,但對英吉利肯定是忌憚的,如果自己跑進英吉利人的地盤,以後怎麼辦還不知道,但自己的生命至少是無憂的。
阿克松眼睛盯著地圖來回看了一陣,才很為難地說道:“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我原來七萬大軍,現在的兵力已剩下不到五萬了,如果此刻突圍必然全軍潰散,這可如何是好?”
“我們還有七萬兵力時都擋不住華夏人的進攻,現在丟掉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了,哪還能擋得住華夏人的進攻?”在計算雙方兵力對比的事情上,迪波爾似乎遠比很熟悉軍事的阿克松要來得清楚明白,其實這也說明迪波爾此刻面對強大到逆天的華夏軍已經沒了任何信心了。
其實,從戰事發展的程序來看,迪波爾的決定雖然沒有一點英雄氣派,但卻是完全正確的。
“確實如此,但是……”到了此時,阿克松猛然醒悟,為什麼是迪波爾當上了總督,而不是他這個在東印度殖民地服役了幾乎一輩子的人當上了總督。
“但是什麼?現在我們要求各部無論如何都要堅守陣地一天,等天黑後,我們就開始突圍,帶著精銳白人部隊突圍!”
迪波爾的意思是拋下殘餘的五萬的荷軍,悄悄地帶著一支小隊趁夜色突圍,本來他想自己帶著少數衛隊一走了之算了,但他想找一個軍事指揮上失敗的替罪羊,一個有資格代替他為丟失十一萬大軍和艦隊上絞刑架的替死鬼,他便想到了最合適的人選是阿克松這個東印度殖民地最高軍事長官,於是提出和阿克松一起逃跑。
阿克松此刻哪裡知道迪波爾的心思,他低頭沉思了片刻,抬頭道:“總督大人,這個方案可行,但為了做得穩妥一點,我們不如指揮這五萬軍隊一起向四面八方突圍,讓華夏人摸不準我們的突圍主方向!”
“親愛的阿克松將軍,這個方案很好,我們就這樣辦吧!”迪波爾表面上似乎很贊同阿克松的方案,但心裡卻想:哼,你這個老鬼,我賣了你,你還在幫我數錢!
可是,迪波爾和阿克松兩人永遠等不到天黑後突圍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