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震忙於增加華人數量的同時,還加強了華夏軍擴編增兵的工作,在手下各大幹將的努力下,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擴編之後,華夏軍完全按後世各大國的編制,五個支隊下轄三個團,每團下轄三個營,之下便是連排班的編制,人數已經達到了三萬三千餘人。
由於有核潛艇3d列印生產系統,各部隊的步槍、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炮、無後坐力炮都很充足,配備的情況如下:
每班配備一挺輕機槍。
每步兵排配備一門60毫米無後坐力炮。
連級火力排配備兩挺重機槍、兩門60毫米迫擊炮,狙擊組兩支12.7毫米狙擊步槍。
營級火力排配備三門75毫米迫擊炮。
團級炮兵連配備重火力六門70毫米液壓駐退步兵炮仿製後世二戰倭國的步兵炮)。
支隊炮兵營配備75毫米山炮十二門。
這樣的重武器配備,遠談不上是盡善盡美的,但在交通條件落後缺乏鐵路運輸的地方,目前別說華夏軍可以橫行婆羅洲了,就算放眼全世界,都罕有對手了。
核潛艇上的3d列印系統以後還有用幾十年,如果現在用來生產這些低階武器,那是白白損耗了珍貴的備件。在拉格鎮鋼鐵廠可以生產步兵武器之後,胡震便讓核潛艇停止生產步兵武器了,改為生產此時歐美都沒有的工業母機,如車床、銑床、鑽床、刨床、磨床等先進裝置。
但核潛艇總不能閒在那裡不動,胡震便命令核潛艇搜尋計算機系統,尋找東南亞及太平洋周邊的古代沉船情況,讓核潛艇去打撈這些古代沉船中的寶藏,為將來的工業革命提供財力支援。
果然,核潛艇出動去各海域不間斷的打撈之後,還真有不小的收穫。
打撈到了兩百五十多噸的黃金,折算近億兩白銀,打撈起來的白銀也達到六千多萬兩,這些財富等於大清朝廷的兩年財政收入。
在強大的資金支援下,拉格鎮很快就集中了超過五萬的華人,成了一個工業城市,工業建設轟轟烈烈地進行著。
除了鋼鐵廠之外,胡震指揮建立了兵工廠、蒸汽機廠、鑄幣廠、工業母機制造廠、機械零件廠、汽車拖拉機廠、橡膠輪胎廠、水泥廠、腳踏車廠等十幾個工廠。
短短的時間內,十幾個工廠相繼拔地而起,高大的煙窗冒出沖天的濃煙,特別是鋼鐵廠利用附近的煤炭、鐵礦,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合格的鋼鐵來,兵工廠裡開始生產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子彈、炸藥,鑄造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的工作已進入小規模試製階段,大規模生產指日可待。
在短短的兩三個月裡便取得幾年都難於取得的成就,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但在胡震的心裡,卻只覺得是自己種下的一批種子,更輝煌的還在未來呢,這只是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新加坡方面送來各種訂購自歐洲的機器裝置的時候,送來了給胡震的兩封信。
這兩封信都是女子寫的。
第一封信是韓玉清給胡震的,信中和上一封信一樣,也沒有一點風花雪月的字眼,平淡地說新加坡華人學校的情況,談了一些教學上的事情,說學生有好有壞,要實驗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