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將十七屬國整理完畢之後,皮尤斯又親自去往新設立的東京和東都兩城巡視了一圈,便開始往西京回去了。
其中東都是馬克布王國的王城塔尼亞,這個曾經短暫的作為馬克布帝國首都城市,其規模還是不錯的,作為一座內陸城市,已然和西京帕拉汶的體諒相當了。
而東京則是奧尼拉王國的首都,科爾城。科爾城,作為卡拉迪亞大陸上東南沿海地帶的城市,可謂是一個大陸型的商貿城市,他位於東洋航線的最西部,向北可以和卡拉迪亞大陸沿岸的城市相溝通,向東南則可以和匈牙利大草原上的諸國發展貿易。
特別是在每年的秋季,更有來自遙遠的東方世界而來的商船,他們的絲綢,香料等物可是卡拉迪亞大陸可遇而不可求的財富。
可以這樣說,東京和東都這兩座城市可謂是不愧為不列顛尼亞帝國的首都之一,這兩座城市可是比中京呂卡隆,中都維魯加,陪都倫敦城要好上一些,算是卡拉迪亞大陸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待到皮尤斯一邊治理國事,一邊巡遊各地,回到西京帕拉汶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公曆四十七年的夏季了。
而且經過這短時間的治理,皮尤斯也將整個龐大的不列顛尼亞帝國治理暢通了許多。
現在的整個卡拉迪亞大陸,已經被分為了一百三十個直屬省份和十七個屬國。然後再一百三十個直屬省份之中,皮尤斯一共設立了西京帕拉汶,北都薩格斯,西都拜爾,陪都倫敦,中都維魯加,中京呂卡隆,東都塔尼亞,東京科爾這八座城池為首都。
而後為了湊數,亦是為了鞏固對大陸北方的統治,皮尤斯又將原斯特吉亞王國北部的麥肯濟省首府麥肯濟城設為了燕京。而後以原娜恩王國的首都,現東娜恩省的首府飛龍城為南都。如此一來,整個卡拉迪亞大陸上就有了十座帝國都城。
而刨去了作為失敗者聚集地的陪都倫敦城,整個帝國便有了九座可以用以行政的都成。
本來按照地緣位置,皮尤斯應該將首府牽到中京呂卡隆城之內的,只不過待到皮尤斯回到西京帕拉汶的時候,也得到了一個好訊息,那就是那帝國的海軍,在經過了四年多的征伐之後,徹底的統治了諾德群島。
如此一來,不列顛尼亞帝國的威名傳播狹海,名鎮四方,皮尤斯的野心再次高漲。當下皮尤斯先是將諾德群島設為了七個海外省份。
而後皮尤斯乘勢在這些省基礎上設立了九個州。
其中以北都薩哥斯為首的‘海州’,海州管理者諾德半島以及諾德群島的諸多省份,算是不列顛尼亞帝國海戰最強的州。
而後以西京帕拉汶為首的‘西州’,西州管理著卡拉迪亞大陸西部的諸多省份,以及聖地泰拉汶德省,算得上是帝國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省份。
在然是以西都拜爾為首的‘南州’,皮尤斯對其的規劃倒是小了許多,只有原拜爾王國的六省之地罷了。
其次是南都飛龍城為首的‘山州’,山州包括了大陸南方的大多山地省份,靠著萊茵河及其支流的河道,飛龍吃城倒是能夠將這片地區覆蓋完畢。而且飛龍城位於卡拉迪亞大陸,納哈斯大陸,以及匈牙利大草原這三塊大陸的交匯處,其陸地商貿的價值可想而知。
再然後是以中都維魯加為首的‘河州’,河州覆蓋了大陸中西部地區的廣闊地域,並以帕拉汶河的中上游為樞紐,能夠更好的將該地區覆蓋住。
而在中都維魯加之後,便是以燕京麥肯濟為首的‘北州’,北州覆蓋了大陸以北的大部分省份,算得上是一個地廣人稀但名風彪悍的地區。
而後是中京呂卡隆為首的‘中州’。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以東都塔尼亞為首的‘平州’,以東京科爾為首的‘東洲’。
海州,西州,南州,山州,河州,北州,中州,平州,東洲。再加上陪都所在的大不列顛自治省,卡拉迪亞大陸之上的政治格局便算徹底鞏固了。
而這個時候,去往維斯特洛大陸數年之久的威廉·皮尤斯也傳回了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