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既奪兩人軍……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
公元前202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遂以魯公號葬項羽谷城。
二月,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
………………
這兩次奪軍事件,就是韓信缺乏高階軍政人才的證明。
第一次修武,發生在韓信還定三秦、俘虜魏王、破趙滅代之後,韓信手下有著轉戰千里,千錘百煉出來的燕趙兵團。
第二次定陶奪軍,發生在韓國為齊王,統帥齊魯精銳,大破項羽於垓下。
兩次奪軍的時候,韓信磨下軍隊,保守估計,光是野戰部隊就有足足二三十萬。
這意味著在韓信的磨下,光是領兵大將就有十幾位。
這些位置,漢王透過,召集諸將,任免調離的手段,安插上灌嬰、曹參、孔聚、陳賀等鐵桿親信、沛縣功勳。
這些將軍的磨下或多或少都有幾萬人。
…………
那麼在這些將軍之下呢?都尉級別的人物又有多少呢?
二十位?三十位?還是四十位?
這些都尉都是韓信一手提拔、培養的。
韓信的任俠氣質,對於中下層軍官有著強大的個人魅力。
他們跟隨韓信,平定三秦、破趙滅代、濰水之戰、垓下之圍等等,完成一系列的戰爭傳說,
戰爭的仇恨和功勳,戰友的鮮血和榮譽,使得他們和韓信俱為一體,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才是韓信統帥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基本盤。
…………
按照《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記錄。
搖毋除,以都尉擊項羽,侯,千八百戶。
侯昭,以都尉擊項羽,侯。
郭亭,以都尉擊籍,功侯。
愛頃,以都尉守廣武,功侯。
…………
韓信麾下類似這樣的以“都尉”受封為侯的,在漢初就有足足數十位。
而這裡的“侯”又是什麼意思呢?
並不是廉價批發的關內侯,而是僅次於王爵的列侯。
這些列侯隨便拿出來一個,按照爵位放到三國裡面,就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畢竟三國時代能封列侯的,無一不是重要人物。
最能證明韓信中下層都尉團體の威力,是“漢十年陳豨之亂”事件。
這次事件,本質上韓信利益集團,面臨不斷削弱、蠶食的情況,壓抑中的總爆發。
…………
漢高帝十年九月,陽夏侯陳豨,興兵叛漢,自封代王。
劉邦因此御駕親征,合天下之兵,集結漢軍多位名將兵馬,共同前往征討陳豨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