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陳金見狀也說:“小兒繼勳年方十五,還望燕王接納”
李晟基笑道:“好,好”
……
次日,李晟基帶著高彥平旅、橫刀都,韓昭胤、張延徽、安崇勳三人帶著一千禁衛騎兵拜別李重美后,沿著驛道一路向東,向汴州奔去。
洛陽至汴州約兩百里,一行人走了四日方到。
汴州城池的大小與洛陽相差無幾,不過只有四座城門,西城門的馬面牆很長,李晟基仔細觀察了一下,只怕有三百米長,這是他在這個時代看到的最長的馬面牆了,馬面牆的用途一般是守城的軍隊出城攻擊時,怕城外的敵軍趁機奪城而設,先將攻擊的軍隊放在馬面牆裡面,接著關上主城門,然後攻擊的軍隊從馬面牆的城門出擊,這時敵軍就算能趁機攻入城內,也是在馬面牆以內,前面還有一道正式的城門,而站立在馬面牆上面的守軍此時即可亂箭攢射,讓奪城的敵軍得不償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馬面牆一般比主城牆矮一些,就算敵軍攻佔了馬面牆,還是要面臨主城牆上的守軍弓箭的打擊,所以馬面牆在古代的大型城池的作用非常顯著。
馬面牆又分為外馬面牆和內馬面牆,或者兩者都有,汴州的則是內外都有,裡面還有兩百米的內牆,如此防備森嚴的格局,估計是後梁時代朱溫所建。
眼前的這座馬面牆寬約三十米,按照一米一個人,五百x三十的馬面牆裡可站立步軍一千五百人,可停留騎兵五百人。
由於有三道城門,城裡的守軍可透過開閉不同的城門,將守軍源源不斷地送出城外,而城裡不會受到任何威脅。
李晟基等人的大軍抵達時,汴州城四座城門都緊閉著,作為此次的欽差大臣,韓昭胤催馬上去喊話,不過城上計程車兵沒有任何反應。
半響,只見一個約莫四十歲的中年武將來到城頭,他先是看了看下面,當看到李晟基那面大大的將旗時眉頭一皺。
“汝等可進來一百騎與我商談,餘者退後五里路……”,說到這裡,他又盯著李晟基的將旗看了一眼,“燕王和韓大人可以入內,其餘人等無須進來”
李晟基和韓昭胤商量了一下,決定先帶一百騎進去,李晟基安排了最為勇猛的一百橫刀都跟著他,騎兵和馬匹都是全副武裝,騎兵是加厚的魚鱗甲,只露出眼睛的鐵盔,馬匹則是鎖子甲,每人左胳膊還有一副旁靠簡易盾牌),李晟基和楊重貴則是明光鎧,韓昭胤雖然以前只是李從珂在鳳翔的節度判官,不過此時的文官大多會一些武藝,在張延徽和安崇勳的幫助下也是全服披掛,右手還握著一柄寶劍。
二人也是沒有辦法,如果不聽從趙延壽的安排,非但進不了城池,最後弄得需要強攻汴州就不美了,進城後對趙延壽曉以大義,讓他乖乖地交出軍政大權實乃上策。
不過作為李晟基、韓昭胤二人就要冒一定風險了,一旦趙延壽不顧信義,等他們一百騎進了馬面牆,馬上關上城門,城牆上再萬箭齊發,二人就欲哭無淚了,不過二人也針對此種情況作了周詳的準備,屆時一旦有變,橫刀都的戰士可立即奪了城門,在重甲的遮護下掩護兩位大人撤出去。
等城外的大軍後退了五里,、李晟基、韓昭胤率領一百騎緩緩地進入了馬面牆裡,他們行走得很慢,進到城裡時,李晟基還仔細聞了一下味道,檢視了一下地面,嗯,沒有火攻的跡象,不過馬面牆上都站滿了士兵,如果等他們完全進去了,突然扔下大量易燃之物,那就不妙了。
等一百騎全部進入城裡,後面的大門又緩緩地關上了,韓昭胤此時心裡狂跳著,李晟基卻隱隱有些興奮。
這時主城牆的城門也開啟了,裡面出來了幾百騎,當頭的一位正是城上那位中年漢子,只見他方面大耳,玉面長鬚,也是一身的甲冑,右手提著一把長柄斧頭,一旁的韓昭胤趕緊對李晟基說道:“手持大斧的那人正是趙延壽”
李晟基見此情形,心中大定,只要敵軍不是火攻,其它的招數都在他的算計之中,敵軍雖然有四五百騎,不過以橫刀都之能,全身而退還是做得到的。
“燕王何在?”,只見趙延壽一聲大喝,聲音中氣十足,迴盪在馬面牆內,震得包括李晟基在內耳朵一麻,李晟基看著眼前這位在歷史上僅次於石敬瑭、趙德均的第三號漢奸,心裡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喜歡漠唐請大家收藏:()漠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