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晟兒,你上次說要把你母親遷到青山一帶安葬,我找了一處好地方,明天帶你去看看”,赫連坤見一邊的李晟基沉默不語,但眼睛卻轉個不停,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便隨口說了一句。
“不了,舅舅,甥兒問一下,咱赫連部的龍興之地在哪裡?”,聽到赫連坤的話,李晟基心裡一動,一個更大的目標在心裡形成了。
“自然是在原大唐勝州一帶,你問這作甚?”,赫連坤見他答非所問,心裡也有些疑惑。
“我決定了,母親大人將來就遷葬到此處”,李晟基一臉興奮,但眼神卻很堅定。
“啊?”
……
在赫連部盤桓了三日之後,李晟基準備回去了,不過赫連纓卻想在草原上多待一陣子,李晟基、李承基兄弟拗不過她,最後決定讓呼延贇帶一千黑甲騎留在赫連部保護赫連纓,等赫連纓回雲州時再送她回來。
回去時李晟基卻選了兩條路線。
李晟基自己帶著五百橫刀都原路返回,姚猛帶著三千黑甲騎卻準備大搖大擺穿過黑城,出陰山山口,從大同北邊的定北城回去。
現在李晟基和耶律德光定了三年的“互不侵犯”條約,料想蕭撻野等人也不會阻攔。
姚猛一行人離開時隊伍裡又多了一百人,這是赫連坤送給李晟基的一百青壯,大多是部族裡驍勇善戰之輩,其中一個最出色的叫赫連思歸,原本是一戶普通牧民的子弟,才二十出頭,卻是赫連部少有的“勇士”,弓馬嫻熟,原本沒有姓名,被赫連坤賜姓赫連,又被李晟基取名思歸。
李晟基那一路原路返回,過了薩葛部卻不入殺胡口,繼續南下,南邊是一片溝壑縱橫的高原地帶,幾乎沒人在此居住,一直到偏關附近的外邊牆,形成了一條長約五十里,寬約二十里的狹長地帶,東西長,南北寬,是後唐與契丹之間的“真空地帶”。
穿過這片真空地帶便是外邊牆了,由於這裡是外邊牆在黃河東岸的起點,倒設有一座城門,裡面有高懷禮的一百名弩手在此駐守,守軍看到有五百騎從北邊過來開始還嚇了一跳,正要點燃烽火,幸虧有一個識字計程車兵見到了那面“佑國軍李”的大旗,原來是節帥到了,忙不迭地開啟城門迎李晟基一行進去。
李晟基接手雲州後,也同時接手了雲、蔚、朔三州的邊牆,接手之前基本處於半荒廢的狀態,接手後經過一番修葺、整頓,外邊牆煥然一新,具備了一定的防禦能力。
雲、蔚、朔三州的外邊牆總長約五百里,每十里設有烽火臺一座,駐有守兵十人,加上偏關這裡的,一共有六百名士兵駐守,主要任務就是了望、點烽火、示警。
城門附近是一處凸入黃河的半島,黃河在此沿著半島拐了一個大灣,半島上零零星星住著十幾戶村民,開有幾十畝薄田,養著百十頭山羊。
半島南側以前有一個渡口,經此渡口可以搭船通往對岸,對岸再往西約一百里就是故唐勝州的一處草場,今準格爾旗所在,現在卻被一個叫藏才族的小吐蕃部落佔著,人口才兩三千人,由於藏才族善養高大雄健的青驄馬青海馬),定難、府州、契丹也沒有過多為難他們,後唐政府還將他們的首領賜姓王,契丹政府則賜姓蕭,只是要求與他們定時交換一些馬匹。
藏才族部落再向西走便是鄂爾多斯大草原了。
半島對岸有一條廢舊的驛道可通往藏才族部落,該驛道可一直通往黃河西邊的靈州所轄的區域。
李晟基仔細檢視了一下半島的地形,第二天才返回雲州。
十月初,佑國軍三千工兵,加上從境內抽調的大量的磚瓦匠、石匠,一場轟轟烈烈的建城運動就在半島上演了。
到冬天的第一場雪來臨之前,一座不亞於偏關的城池便在半島上矗立起來了,城池周長約六里,可駐軍上三千以及大量的糧草輜重,城池命名為西津城。
喜歡漠唐請大家收藏:()漠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