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晟基聽了點點頭,和他預想的差不多。
李晟基帶著周瑜、契必信、鄭恩、李承基、崔橫等人跟著劉繼思到了刺史府,刺史府的面積和承天軍使府差不多,也是四進,規制也與軍使府彷彿,李晟基看到房頂、地面還有不少不同顏色的瓦和石板,院中的樹木也明顯是新種不久,估計是知道自己要來,重新修葺拾掇了一番。
晚宴過後,等薛融、周瑜走了,李晟基召集劉繼思、契必信、鄭恩、李承基、崔橫等人在二進的刺史府公事堂開了個小會。
像劉繼思這個州長史一般都有單獨的宅子,不過劉繼思摸透了李晟基的行事風格,他喜歡“自己人”住在一起,刺史府三四進房間很多,而李晟基單身一個,又不喜歡多用下人,他就帶著自己的家人自作主張住在刺史府的三進,秘書長嘛,就要有個秘書長的樣子。
“大人,您上次讓我一個月以內摸清楚平定、盂縣、樂平三縣的情況,已圓滿完成,本想親赴承天軍當面稟告,不過大人那邊事情繁忙,派人過來說等您過來再說,故此一直蟄伏這平定州未動”
“大人,情況比以前預想的要好得多。前唐將縣一級衙門分為三級,五千戶以上稱為上縣,兩千戶至五千戶為中縣,兩千戶以下為下縣”
“根據各縣戶簿、田冊,原本這三縣均為山區下縣,不過隨著近幾十年戰亂不止,河東,包括河北不少平原中上縣的民戶、匠戶紛紛逃到這三縣避難,因為這三縣均處山中,一旦有難,可方便地往大山上跑”
“新唐建立以來,特別是二任明宗在位近十年總體來說風調雨順,又沒有戰亂,三縣人口繁衍很快,稼穡之事也恢復得不錯”
“平定縣現有戶口五千餘,縣城有戶近千,鄉村四千,不計縣城,人丁兩萬餘,耕種土地近二十萬畝”
“盂縣現有戶口兩千餘,縣城五百戶,鄉村一千五百戶,不計縣城,人丁約八千餘,耕種土地近八萬畝”
“樂平縣現有戶口三千餘,縣城五百戶,鄉村兩千五百戶,不計縣城,人丁一萬三千餘,耕種土地近一十二萬畝”
“總計有種地農戶八千戶,人丁四萬餘,總耕種土地四十萬畝,下官查過了,往年畝產粟、麥、豆均在一斛左右,考慮歇田因素,每年正常耕作的有三十萬畝”
“每年可獲各種糧食豆料三十萬斛左右,按照以前河東節度使府的規定,農獲的的六成要上繳,共計一十八萬斛”
隨著劉繼思各種資料張口就來,除了李晟基以外的諸人均暗自佩服,而李晟基卻有些傷感。
一個州,三個縣,才八千戶人家,四萬多人口,這還是近十年最好的,可想而知之前的衰敗景象了。
六成的農業稅,這也是亙古未有吧,與租地種的長工也差不多了,聽說河北那邊還是七成、八成,老百姓怎麼活啊。
他同時在默默盤算著,一萬大軍一年需要近八萬斛糧食,兩萬就是十六萬斛,上次聖旨下達時已明確這三縣的糧獲全部歸承天軍所有,這樣的話在不影響農事的情況下能否多招募一些士卒,嗯,最好是在其它州縣招募。
“大人,還有兩處情況需要稟明,一是平定縣、盂縣一共有官營鐵礦、銅礦工戶一千五百餘未計入進來,計有青壯鐵礦工一千餘,銅礦工五百餘,平定縣城一千民戶中尚有近半鐵匠、銅匠、皮匠、石匠,共有五百戶兩千多成丁”
“樂平縣尚有一處馬場,計有養馬民戶兩百,蓄養戰馬一千餘匹,全部是河東節度使府直接管轄的”
“啊?!”
喜歡漠唐請大家收藏:()漠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