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的,就看到雨幕之中跪在臺階前身著內侍服飾的人。
蘇怡安一眼就注意到了那個人,理由只不過是這人即便跪著時也脊背筆直。
她進宮已經有一段日子,見過太多的宮女內侍,容貌身段氣質如何暫且不提,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些人幾乎從未挺直的脊樑,無論是平日裡伺候主子時還是跪地認錯時,從未見過。
所以那人讓她驚訝,惹了她主意。
身後端著茶盅的小宮女輕呼了一聲,“是崔洵。”
“崔洵”這個名字如同一道驚雷刺進蘇怡安耳朵,如果說家破之後還有什麼能讓她心有起伏的,這人算是一個。
明遠侯府和宣國公府處境相同,他和她同病相憐,然而,崔洵似乎比他更慘一些。
在宮裡的日子,她聽那些宮女內侍們私下裡傳閑話,原本被京中諸多貴女們乃至晉安公主愛慕的天之驕子,一夕之間跌落泥塵,被嫉妒他的皇子們暗害,私下裡拉進了淨事房,毀了男人的身份。
蘇怡安起初是不太懂的,但等嬤嬤們教導過她人事之後,她大概明白了那是怎樣一種殘酷可悲的對待。
宮女們說起崔洵,總要嘆一口氣,然後便是議論他的容貌與氣質有多出色,即便他成了閹人,談起他她們依舊興致勃勃,畢竟,整個內宮之中,除了帝王,其他男人都是如此,讓大家樂衷此事的無非是他的命運。
對崔洵,蘇怡安很關注,或許是那點兒同病相憐,或許是她太需要一個寄託,總之,她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
無論是他輾轉到了皇帝身邊,身上背負帝寵,還是因為他的遭遇,帝王聲色俱厲的訓斥了幾個“不懂事”的兒子,以上種種,在整個後宮裡都傳遍了。
至於蘇怡安,比其他人知道的要更多一些,這就源於柳貴妃對她的教導了。
在這位貴妃娘娘嘴裡,皇帝陛下最是愛面子,與其說他是因為崔洵訓斥皇子們,不如說是藉此敲打已經成年敢於挑釁他威嚴並覬覦他龍椅與權力的兒子們。
因謀不軌案死的許多人還猶在眼前,他哪會在乎一個被毀掉的崔洵,尤其這個罪臣之子再無奮起可能,他所念所想的,無非只是自己不容冒犯的威嚴和不容覬覦的權利。
因著這點兒性情,他格外開恩的將崔洵帶在了身邊,以示帝王恩寵,甚至做主施恩,粉飾太平,給了崔洵一個隨意提要求的恩典,雖然崔洵未領受,但後宮之中已然傳遍。
這些傳聞與事情裡,蘇怡安看到了一個好大喜功昏庸無愧的帝王,她用自己被柳貴妃教導過的腦袋想到的是崔洵在這些事情裡的忍辱負重。
她覺得自己的這位仇人惡心極了,崔洵在他身邊,效忠帝王,以殘缺之身侍奉帝王,皇帝卻只是想用他做榜樣與靶子,用羞辱他尊嚴的手段,警告他的那些兒子們,更甚者,從前那樣出眾的一個青年,跌落泥塵,命如浮萍,他看著他時,是不是每一次都在享受隱秘的高高在上與掌握至高無上權力的愉悅?
蘇怡安被自己的想法惡心得幾乎食不下咽,她真的很懷疑自己日後能不能在這樣一個仇人身邊蟄伏並報仇。
懷著這樣的心思,她在今日看到了崔洵。
秋雨中,他一身藍色內侍服,直挺挺的跪在雨中,背上血跡斑斑,身邊血色蔓延。
蘇怡安想象不出崔洵的心情,但在這麼多事後這麼多惡心的人面前,他依舊能挺直自己的背,她覺得自己看到了宮女們口中曾經出色的天之驕子。
崔洵如今做到的,許多人做不到,她以己心揣度對方心思,覺得這人日後只怕是所圖甚大。
身體損毀,家族俱敗,心神受創,但一身傲骨猶存,曾經的聰穎也不會被磨滅。
所以,他們或許是走一條路的同伴,面對的是同樣的敵人。
雨中,蘇怡安看到崔洵抬起了頭,那雙眼,古井無波,冷靜漠然。
看到那雙眼,她覺得,崔洵能做的,想做的,只怕比她更多。
堅持吧,她看著他,這麼想道,終有一日,那些人該為他們曾經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
綿綿秋雨中,她覺得自己似乎看到了崔洵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