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互相交換一個眼神,覺得以後這宣國公府的門檻兒可以稍微高那麼一點兒,當然,僅僅只針對崔洵少年。
沒辦法,看到女兒這麼重視他喜歡他,未來岳父岳母心裡發酸啊。
接下來蘇怡安養病的日子過得安然且忙碌。
到底南山之事的餘韻還未平息,她作為涉事中人,難免受到波及,不過這種波及,卻全都是好的方面。
先是宮中那位甚少管事的太後娘娘下了明旨褒獎她,誇她機智勇敢,高風亮節,品行出眾等等,好話說了一籮筐,這給的賞賜也很豐厚,太後之後是皇帝及皇後的嘉獎與賞賜,顯然是為了南山之事。
緊跟在宮中這些貴人身後的,是山上遇險時相伴的一眾貴女,這些人不止自己上門探望,連帶著家中長輩也送了厚禮,一時間,宣國公府收的謝禮庫房都快塞不下了。
蘇怡安勉強打起精神應酬,這些人中確實有感念她心意的,但也有人家不過是揣摩上意,緊跟帝王步伐,但無論怎麼說,她和宣國公府如今確實得了實惠,獎賞謝禮也好,名聲關系也罷,一時間,宣國公府在京中熾手可熱。
到底南山之事涉及的貴女們人數多且身份不低,處理起來不若以往那般藏著掖著,就算是為了女兒日後姻緣,這京中流言與涉事匪首都要好好料理。
很快,京中流言風向大變,坊間談論最多的不是貴女們如何如何,而是宣國公府救人的那位小姐。
在崔洵送來的信裡看到他的調笑,蘇怡安無奈一笑,其實事情像現在這樣處理也算是不錯的選擇。
她被宮中那幾位連連嘉獎的事京裡眾人皆知,貴人金口玉言板上釘釘推崇她,顯見表明了心意,但凡知機的迎合上意的,都該知道事情怎麼做,尤其那些被擄的貴女裡還有太後十分喜愛的外孫女以及皇帝陛下的遠房侄女,更別提剩餘貴女背後的公府伯府以及權臣人家了。
京中關系網層層疊疊,細數下來,大半權貴之間都沾親帶故,所以,這風向必須得變。
為了平息事態與流言,眾人以蘇怡安為切入點也就不奇怪了,她年紀雖小,卻手刃賊匪給其他人創造逃跑間隙,不論結果如何,到底值得褒揚贊賞,尤其推她出頭,這流言中的豔色還能削減幾分,更是所有人心中上上之選。
雖說她容貌在京中有些名氣,但到底年紀小見人少,名聲還未傳開,身上除了家人寵愛公府明珠之類的名頭也無其他惹禍招事的由頭,多重考慮下來,她被迫變得美名在外也就不足為奇。
不過這些東西到底只是小事,蘇怡安更在意崔洵信中提到的二皇子與晉安公主。
和一無所知的她不同,崔洵是知道幕後黑手是誰的,雖說上輩子沒發生南山遇襲這件事,但同樣一批賊匪卻牽扯到了戶部賑災官銀失竊一案。
信中崔洵同蘇怡安詳細解釋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批賊匪是二皇子遣出京外的門客所招攬,原本是為了處理些骯髒事,後來才轉行做了殺人劫財的匪盜,因著京中皇子們為了太子之位爭得厲害,二皇子得了幕僚獻計,打起了戶部送往幷州賑災官銀的主意。
不過這是上輩子的情形,這輩子陰差陽錯間,誰知道賊匪們居然在南山上動手擄了貴女,惹得帝王大怒,朝堂內外震驚。
崔洵猜測應該和五軍都督府及禁衛城防等一系的官員有關,事涉二皇子同四皇子五皇子的朝堂權力之爭,不過如今有他插手,這三個倒黴也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這番話看得蘇怡安笑出聲來,果然,沒過幾日,二皇子出事的訊息傳遍了整個帝京。
這個出事和蘇怡安想象中格外不同,她以為崔洵是準備在朝堂上收拾二皇子或者找人挑明南山遇襲真相,誰知道居然另闢蹊徑。
根據青玉繪聲繪色的傳話,聽說當日二皇子的馬車行走到南門大街時,突然遭遇瘋牛擋道,拉車的馬受驚導致車廂掀翻,於是,眾目睽睽之下,衣衫淩亂懷抱男寵的二皇子當眾跌了個大馬趴。
這下子可不得了,流言八卦幾乎一個下午就傳遍了京城,就連二皇子當時驚慌失措不忘呵斥侍衛護主不利的話都傳得清清楚楚,當然,還有他本人被瘋牛踩斷腿腳悽厲慘叫的畫面也沒落下。
除此之外,還有那麼一點隱藏在眾人眉間笑語中的心照不宣,那就是,聽說二皇子和男寵之間,二皇子才是那個被入的……
至於晉安公主,就是另一番籌謀了,只不過如今尚未到揭露的時候。
反正,這些閑話蘇怡安聽得是頗為無語,關於此,崔洵信中只是稍微提了一提,他更多的寫的是每日裡想她夜裡夢她,看得蘇怡安是面紅耳赤。
雖然她知道崔洵有時候不著調,甜言蜜語信手拈來,但如今也未免太黏糊了。
待到某天臨睡前,蘇怡安福至心靈,終於想明白了崔洵心情如此之好的原因,大概,還是因為那天她摸過的那個東西。
想到這裡,她又好氣又好笑,最後只能寬容的隨他去了,畢竟,崔洵高興總比難過要好。
他心情好了,她自然心情也好。
事事順心的日子裡,終於到了她能同他相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