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晚將視線從左側的主力軍團挪開。
投石車的威脅消除了,主力軍團的數個方陣也在調整,而韃虜的投石機幾乎再也沒動靜,看來應該是全部都被三磅炮摧毀了,而在戰陣的火力覆蓋下吃了點小虧的韃虜,也僅僅是派出部分遊騎在戰陣間襲擾,雙方的遊騎在往返競技廝殺,都在為自己的主力蓄力爭取著時間。
他將視線投向了戰場正面。
正面的軍團,是李自成的東路軍團,也是海外鎮撫司戰力最強,人數最多的軍團。
此刻整個東路軍團的戰陣,並沒有如同左側的主力軍團一樣往前移動,他們的數個戰陣,稀稀疏疏的擺開,每一個戰陣之間都至少上百步的距離,而在戰陣和戰陣的縫隙裡,一個個小型的三磅炮陣地正被建立,正在和對面的韃虜正面冒出來的大炮進行著對轟。
雙方隔著一里多的距離,這樣的對轟有多少的效果實在是很難說。
三磅炮的威力,炮彈種類都決定的這樣的小型炮造成的殺傷並不會太大,客觀的說,如果不是目標擁擠在一起保持著相當大的密度的話,三磅炮造成的殺傷效果,並不比幾支火銃的連發強多少。
如果說三磅炮造成的殺傷不大,那麼,從韃虜的陣營裡飛來的炮彈,造成的殺傷好像也不咋樣。
韃虜是有大炮的,這一點江晚早就清楚得很。
韃虜一直都在研究著大炮和火銃,當初大淩河之戰的時候,韃虜就已經動用過十幾門大炮阻攔錦州的援軍,而等到祖大壽投降韃虜之後,皇太極更是直接任命祖大壽統帥一支火銃部隊。
可見韃虜不是不重視火器,只是他們的資源也好,技術也好,實在和大明無法匹配而已。
所以,戰場上出現韃虜隱藏的投石車,江晚一點都不意外,出現這些和東路軍對轟的大炮,江晚也不意外。
東路軍的三磅炮陣地雖然造成的威脅不大,但是架不住東路軍的這些三磅炮多啊,每個戰陣之間,幾乎都有一個簡陋的三磅炮陣地在,或者是一兩門,或者是三五門,多一點的,甚至八到十門組成一個炮陣。
這些陣地的三磅炮陸續發射,竟然因為有一種聯合發射的意思,往往韃虜一輪炮彈飛來,整個東路軍陣地彷彿是被驚嚇到了一樣,渾身上下冒著火光,將無數的炮彈還給對方。
不過,這樣的分佈的炮陣,肯定就沒有協調統一的指揮,各自的目標自然也不竟然相同,這萬炮齊發的景象,本來經過是壯觀震撼,但卻是被東路軍團打出了一番驚慌失措的架勢。
至於戰果,那就真只有天知道了。
反正這些炮彈落到韃虜的陣營裡造成的傷亡,總比韃虜的炮彈落在明軍的陣營裡造成的傷亡要大,韃虜的大炮和明軍的大炮比數量的話,註定是一定會失敗的事情。
江晚將視線再度挪開,東路軍打得有聲有色的,他毋須為之太操心。
他的視線落在了戰場的右側,這是他最為擔心的一個方向。
哪怕有徐文爵的鄉勇補充,哪怕有大量的火器做抵禦,整個中路軍團依然是戰場上最薄弱的環節,上一次中路軍的詭計,雖然坑了韃虜一個千人隊的騎兵,但是,同樣也暴露出了中路軍的虛弱。
毫無疑問,在韃虜的統帥眼裡,衝擊這個方向獲取戰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眼下的戰場上,也沒有出乎江晚的意料,在這個方向的廝殺,幾乎是一開始就陷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就這麼一會兒的功夫,用慘烈來形容中路軍的戰場,絲毫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