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進軍!
韃虜衝鋒就穩住陣腳,韃虜不衝鋒,就一直進軍到他們眼前,踩到他們的臉上!
這是一支幾乎沒有騎兵的軍隊,他們進軍的速度在騎馬們的眼裡看得起是如此的緩慢可笑,但是,即便是再緩慢,短短的五六里的戰場,也經不起他們腳步的丈量。
對面的騎兵終於動彈了,他們緩緩的開始加快馬速,很快,地面上積雪橫飛,整個曠野彷彿都開始搖晃了起來,他們從四面八方,彷彿是排山倒海一樣,朝著他們面前的這一支明軍壓了過來。
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姿態。
明軍的整列收縮了起來,典型的準備迎接騎兵衝擊的歩卒戰術,多年來明軍和後金的戰鬥中,在野戰裡,也僅僅只是這樣唯一的一種戰術,保證自己的陣列不被騎兵沖垮衝散。
一旦被騎兵突進歩卒的陣列,戰鬥其實就等於結束了。
這一點,後金騎兵們比明軍心中更清楚。
所以,決定勝負的關鍵,在他們看來,就是距離明軍陣列的這一里多路了。
滿天的炮彈攜著巨大的呼嘯聲,反覆是散落的流星一樣,砸在賓士的騎兵當中,不時有騎兵帶他們的戰馬,被整顆的炮彈貫穿成了一個巨大的血肉葫蘆,他們倒下是屍首又會絆倒緊隨他們身後的數匹戰馬。
這樣的情景,在衝鋒的騎兵中,處處可見。
但是,和騎兵巨大的數量比起來,這些被擊中的栽倒的騎兵們,甚至和因為他們栽倒而受到牽連一起倒黴的騎兵們,也不過是這巨大的騎兵海洋裡一朵朵不起眼的浪花而已。
一百二十門三磅炮,基本上正常發揮的速度,是一分鐘一炮,就算是熟練炮手,在戰場上發揮超常,也不過是兩分鐘三炮的樣子。
即使是是這樣,兩分鐘內,落到騎兵堆裡的炮彈,也不過兩三百枚,而這兩分鐘的時間,已經足夠全速賓士的戰馬,衝到前方明軍陣列的面前了。
但是,即使是這樣,炮隊裡炮手們,也是一刻都沒有停息。
他們機械而重複著相同的動作,不斷的將一門門的炮彈發射出去,而李自成的命令是,哪怕大炮炸膛,大炮也不能停。
炮彈的落點,集中在距離前陣五百米的距離,一百二十門的大炮,在這五百米的距離上,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條寬幾十米長上百米的死亡地帶。
從一開始,炮隊的炮彈不是衝著跑動的騎兵去的,而是在這裡打出一個死亡地帶,等待著對面的敵人自己衝過來,韃虜也有悍不畏死的,也有運氣好的,但是,無論是那一種,透過這一片地帶,都得做好死亡的準備。
戰場上人喊馬嘶,幾乎全部都是後金人發出來的動靜,而明軍這邊,炮聲和火銃聲變成了明軍的發言聲,足夠嫻熟的操練和實戰,讓所有的明軍都清楚的知道,在大炮和火銃發聲的時候,最好什麼都不要說。
反正說了也聽不見。
這個時候,每隊的鼓手和隊末的隊正的手勢比起大聲叫喊著發令更容易讓他們知道此刻自己該幹什麼。
火銃手們,在散開的佇列中,根本不看前面衝過了死亡地帶臉上帶著猙獰的表情朝著他們衝過來的韃虜騎兵,他們只是毫無感情的低頭裝藥,塞上彈丸,然後齊齊整整的朝著那些幾乎都不用瞄準的巨大靶子扣動扳機。
已經無需軍官們的命令,當第一匹敵人的戰馬衝過炮火阻隔區的時候,火銃隊的把總就下達了自由開火的命令,而這樣的戰場上,火銃手們面對鋪天蓋地的敵騎只有兩個選擇。
要麼,就是將所有衝過來的敵人都撂倒在地。
要不,被敵人衝進來,任由對付踐踏自己。
火銃的轟鳴聲很容易練成一片,即便是火銃手開火的時候,也很容易失去自己自己手中火銃發射的聲音的感知,唯獨手中火銃發射時候巨大的震動以及藥池冒出的白煙,才讓他們知道,自己該進行下一個步驟了。
親衛營的火銃手,已經佔據了每一個千人隊的三成,因為江晚的器重,這三成火銃手手中的火銃,幾乎都是最新的改進型的火銃,即使是吳三桂的南海營,也沒還有列裝的那一種。
這也是李自成將自己的李果,李敢兩個千人隊放在前鋒的主要原因,雖然沒有看不起南海營的意思,不過,面對韃虜滿天的箭支和那急速奔跑的戰馬,哪怕的在敵人衝到面前的時候,多發一輪到兩輪的火銃,或許,就能多打死一些敵人。
這會讓最前方那些身穿鐵甲手持長矛的重甲矛兵的壓力要變得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