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遼東巡撫府。
大淩河之戰之後,遼陽已經成了遼東的最前線了,也是在阻止後金兵鋒的首要之地。
從錦州到遼陽之間,雖然還有大量的土地百姓,但是作為軍事重鎮的能拿出來策應遼陽的,也就只有一個西平堡。
在當初孫承宗遼東戰略當中,這關寧錦防線,是要以軍堡和城池為節點,各處幹道和防禦聯成一線,一直將大明的防線推進到了盛京城下的,遼陽自然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環。
而後金方面也是清楚的看到了在一點,在對遼陽的攻伐始終是在他們推進大明的戰略中,對遼陽的守軍來說,那就是後金韃虜對遼陽,那是沒事小打,有事大打,絕對是沒有一個消停的時候。
這也造成了遼陽的守軍戰力和城池強度,基本不遜色錦州的防禦,這一點,讓剛剛到任的盧象升頗為滿意。
有孫承宗老大人打下的基礎在,又有袁崇煥的苦心經營,遼陽雖然不敢說是固若金湯,但是,韃虜想要輕易拿下是不容易的。
可是,大淩河一戰之後,幾乎遼陽所有的明軍都對韃虜有了一種說不出的畏戰之心,倒不是說所有的官兵都是怕死不敢殺敵,真要遇見韃虜,他們一樣敢於浴血搏命,但是不得不說,大淩河之戰對遼陽的守軍的打擊也是極其巨大的,士氣那是肉眼可見的低迷。
普通計程車卒訊息渠道不是特別靈通,只是知道大明損兵折將吃了一個大敗仗,數萬精銳一敗塗地,但那是,對於高階軍官們來說,他們不得不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那就是如果韃虜用對付大淩河的戰法,來對付遼陽,遼陽能守得住嗎?
深溝,土牆,硬弓,火炮,機動快速地騎兵劫殺援兵,這些戰法拿到遼陽來,遼陽如何應對?
不要說遼陽牆高城堅,不要說遼陽城裡儲備的糧草足,韃虜能圍困大淩河三個月,也一樣能圍困遼陽三個月,甚至半年,一年,到那個時候,誰能保證遼陽城不會和大淩河城一樣?
而更要命的是,即使被韃虜圍城,大淩河尚且有錦州數萬援兵屢次三番的救援,但是如果遼陽被圍的,那麼,能來救援遼陽的,也就是西平堡不到萬人的守軍了。
但是,如果西平堡出動援軍的話,韃虜不打遼陽,轉攻西平堡,只要西平堡一淪陷,那遼陽就成了一個妥妥的孤城,別說大明不可能有援兵,就是有援兵也絕對被堵在西平堡的西邊,寸步不得前行,甚至和大淩河援軍一樣,全軍覆滅。
同樣的教訓,有過一次就可以了,大明絕對不會再犯第二次錯誤。
真要到了那個時候,放棄遼陽,就成了最佳的選擇,但是這也意味著遼東防線,直接萎縮到了錦州松山一線,從孫承宗到袁崇煥,從天啟年間到崇禎年間,這些年遼東做出來的所有成績,全部都回復到了原點。
這些年取得的對後金的所有優勢,全部丟得一個乾乾淨淨。
這一點,是盧象升不願意看到的,想來,也是寄予他重望的崇禎皇帝不願意看到的。
盧象升是帶著他的天雄軍帶,抬著棺材來遼陽上任的,不僅僅朝廷百官不看好遼東的局勢,不看好他這個遼東巡撫,就是他自己,也不看好自己。
主帥如此,主帥麾下的將士們,就更是如此了。
從年初上任到現在,盧象升在遼陽並沒有什麼大動作,其表現也只能稱得上“平平無奇”而已,除了在城裡整肅軍紀,整治了一批散播謠言動搖軍心的傢伙,對於自己軍隊的低迷士氣,盧象升並沒有什麼激勵的措施。
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到任,召見各部總兵參將,巡視自己的防區,儘快地讓自己熟悉遼陽的情況,手下軍隊和將領的情況。
但凡可以影響軍隊指揮和軍隊戰力的事情,他一概都沒碰,彷彿擔心自己觸碰了這些東西,就會引起遼陽的崩壞,甚至會讓人有一種:“本來遼陽好好的,新來的巡撫來了瞎折騰,才導致最後的這個局面……”這種感覺。
就連那些平素裡跋扈的軍將們,也將自己懸了很久的心放回了肚子裡,他們也是擔心朝廷派一個愣頭青的巡撫過來,在他們頭上指手畫腳的幫倒忙,現在這位巡撫大人雖然沒建樹,但是也沒瞎指揮就挺好。
保持這個狀況,若是真的不敵韃虜,那也不是大家的問題,是大明的國運使然了。
國運這個東西,可不是幾個總兵參將可以決定的,大家認命就是。
不過,盧象升絕對不是一個認命的人,他有著自己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