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波第卻坦然自若,說道:“皇帝陛下,我是義大利人朱塞佩·加里波第,感謝您抽空接見我。”
他的義大利語說得又急又快,就連翻譯也皺起了眉毛,生怕不小心漏掉什麼重要的資訊。
楊烜說道:“加里波第先生,我聽說過你的光輝事蹟,對您的愛國熱情和革命精神非常欽佩。
義大利有你這樣的英雄,一定可以早日實現統一。”
談到統一,又碰到了加里波第的傷心處。
他苦笑一下,未置可否,說道:
“陛下,您是一個英明的君主。
在您的帶領下,中國很快就會統一。
可義大利的局勢太複雜了,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看樣子,這個打仗英勇的義大利戰爭英雄,對國家的前途命運相當悲觀。
楊烜笑了笑,說道:“閣下,我平時沒事時,也留意過歐洲的政治,對義大利的情況有所瞭解。
你說義大利局勢複雜,大概指的是境內邦國林立,奧地利實際控制了北部邦國吧。”
自中世紀起,義大利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又把義大利肢解為八個邦國。
這八個邦國,要麼由奧地利直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要麼是由奧地利間接控制托斯卡納大公國、帕爾馬、莫德納和盧加公國,多為哈布斯堡皇室的親戚),要麼是奧地利的公開盟友西西里王國和教皇國)。
可以說,奧地利帝國才是義大利真正的主人。
義大利西北部的撒丁王國,在國王和首相加富爾的勵精圖治下,實力大增,試圖領導義大利的統一。
加里波第本人也出生於撒丁王國。
不過,與普魯士相比,撒丁王國的實力要弱得多。
在第一次獨立戰爭中,撒丁王國被民間起義軍裹挾,向奧地利宣戰,很快便被奧地利打得大敗,只得向奧地利乞降。
此外,義大利境內的邦國甚至反對義大利統一。
譬如,以羅馬教皇為首的教皇國,公開反對義大利統一。
教皇是整個天主教的領袖,教皇國的反對,無疑將為義大利統一設定重大障礙。
楊烜認為,義大利是一個散漫的國家,就算統一了,也難以對國際政治產生重大影響。
從近代史看,義大利軍隊拉跨,內政散亂,難入世界大國之列。
連帶著,他就有些輕視加里波第,籠統地說道:“加里波第先生,我們中國有語古話,‘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我想,把這句話用在義大利的統一事業上,也非常恰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