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布隆眉頭一皺,抱怨道:“我早就說過,我們兩個應當同時晉見,會顯得更有力量。
你非要分開見,人家自然不會重視我們了。”
法國一向都是歐洲大陸強國,算是英國的世仇。
自從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英國便處心積慮防範法國,構建神聖同盟,共同壓制法國。
克里米亞戰爭打破了維也納秩序,也打碎了強加在法國頭上的枷鎖。
拿破崙二世發動政變,加冕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頗為好大喜功,在歐洲事務上指手畫腳。
眼看著,法國又要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了。
英國要維持均勢外交,就得不斷敲打法國。
額爾金主導英法聯軍,撇開布林布隆單獨面見楊烜,正是英法矛盾的體現。
見到楊烜後,布林布隆說道:“皇帝陛下,我國派兵來到中國,實因我國傳教士在登州受到虐殺。
清國登州官場不僅不保護傳教士,反而暗中煽動亂民,虐殺教民。
“我與清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山東巡撫多方交涉,他們總是推諉扯皮。
清國朝廷又拒絕讓我進京,我實在別無他法。
“對付清國,只能動用武力,才能引起咸豐君臣的重視。
為此,我們提調兵艦,開往登州海面。
此中原諉,還望陛下諒解。”
楊烜實在不喜歡與列強公使辯論,但英法畢竟是世界第一、第二強國。
按照外交禮節,自己有必要接見他們。
這個布林布隆,與額爾金一樣咄咄逼人,令楊烜頗感厭煩。
他說:“登州教案,我們已經查清。
法國傳教士有錯在先,他們不顧禁令,在登州口岸建造教堂,拆除了當地有名的道觀、名勝望海樓、民房店鋪。
“此舉非常粗暴,既傷害了登州人民的感情,也使許多民眾流離失所。
建成教堂後,法國傳教士又網羅了一批地痞惡霸、流氓無賴為教徒,為非作歹,欺壓百姓,造成教民與良民的對立。
“法國教堂所收養的幼童,又突然間大量死亡,遺體乘夜掩埋,葬於荒野,屍體暴露,鷹啄狗刨,慘不忍睹。
登州縉紳前來詢問,傳教士態度蠻橫,不禁拒不認錯,反而一再出言不遜。
“民眾恐慌,既而憤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傳教士知錯不改,反而組織教民壓迫民眾,打死打傷數名平民。
由此激起民變,民眾起而抗擊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