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時間已晚,楊烜還是接見了張樂行、李鴻章2人。張樂行身材魁梧、相貌威猛,是草莽英雄的形象。李鴻章則文質彬彬,又經歷了地方上的磨鍊,身上透著1股英武之氣。
2人已經剪了辮子,準備按傳統規矩,向楊烜行跪拜大禮,卻被1旁的近衛兵阻止。憲兵團長蔣琢如解釋道:“帝國早已廢除跪拜禮,2位請向皇上行鞠躬禮。”
於是,按照演練過的那樣,張樂行、李鴻章向楊烜行以鞠躬禮。
楊烜向他們點點頭,以示回禮。想到此2人皆有英雄之命,楊烜便想刻意籠絡他們,說道:“兩位歸順帝國,朕非常高興。初次見面,時間匆忙,我們握個手,以示君臣相諧吧。”
儒家禮制森嚴,中國人又1向含蓄,男人之間握手非常少見。歷代帝王為了維持其神秘、高高在上的形象,不願其臣子見面,更不可能與之握手。
帝國大力推行新式禮儀,已經卓有成效。蔣琢如等近衛師官兵在楊烜身邊久了,早已習慣了這種新式禮儀。但對張樂行、李鴻章這樣的新人來說,他們還是寧可做錯,也不願失禮,願以跪拜大禮敬拜楊烜。
楊田在1旁隨侍,開口說道:“皇上,樂行和少荃都是萬里挑1的人才。樂行的捻軍多騎兵,來往馳騁,1日可行35百里,就連8旗馬隊也難忘捻軍騎兵的項背。
“少荃以書生典兵,頗有湘軍書生大將的意思。他在廬州對付太平軍、苗沛霖,戰績頗豐。滿族大臣無能,反而猜忌少荃,解除了少荃的兵權。
“兩人都深明大義,亦都明識大體。臣率1師進入皖北後,樂行和少荃先後歸順。皇上又得兩個良將,革命軍又增了兩分力量。”
楊田把李鴻章定義為良將,李鴻章輕微皺了下眉毛,覺得楊田未免看清了自己。
李鴻章從小就立有大志,少年時寫過“1萬年來誰著史,3千里外慾封侯”的豪言壯語。他年紀輕輕,就中進士,點翰林。
翰林院是明清兩代培養文官的重要機構。很多重要官員,譬如明代的內閣大學士,必須由翰林院出身的文官才能出任。
滿清以異族臨御中國,優先選拔滿族官員,翰林院不像明代那樣重要。但有些重要官員,譬如吏部尚書,通常情況下亦必須由翰林院出身的官員才能充任。
若滿人進了翰林,日後不問家族旗譜出身,必將飛黃騰達。譬如滿族大將勝保,2十歲時就進了翰林,因此受到咸豐的賞識。
他常常掛在嘴邊1句話,“十5入泮宮,2十入詞林,3十為大將”。其中這個“2十入詞林”,說的便是他入翰林院的事。
李鴻章是紅翰林,又認了曾國藩為老師。只要他為官謹飭,日後1定可以飛黃騰達。可他功名心重,見湘軍頭目以軍功起家,升官極快,便追隨同鄉大臣呂賢基,回鄉辦理團練。
李鴻章志向遠大,自視甚高,自然不會僅做1個大將。他那個皺眉的小動作,被楊烜敏銳地捕捉到,不由得感慨萬千。
在中國近代史上,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1,主持開創了鐵路、電報、礦藏、航運、海軍、機器工業、翻譯、近代教育等多項事業。
但因為滿清朝廷的昏聵、頑固派的阻撓,中國洋務運動起步早,卻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後來居上。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淮軍相繼戰敗,李鴻章所依賴的兩大軍事力量都化為幻影。
北洋1敗,李鴻章立即失勢,逐漸遠離滿清權力中樞。而滿清國勢日衰,國運不振,真正到了亡國滅種的境地。
當時的西方人稱李鴻章為“當世3傑”、“中國俾斯麥”。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都不能使滿清擺脫落後捱打的局面。明治天皇遠比慈禧開明,日本1個蕞爾小國,最終把滿清打得滿地找牙。
楊烜認為,歷史上的李鴻章具有宰相之才,卻生不逢時,又受到反對派的多加掣肘,最終成了1個“裱糊匠”。
在當前的機緣下,楊烜完全有可能把李鴻章收為己用,把他培養成1個宰相之材。
楊烜說道:“樂行是皖北捻軍首領,1向行俠仗義,為百姓所擁護,官軍莫敢欺害。少荃是廬州團練中的姣姣者,又是進士出身,英姿勃發。
“如今帝國新立,各項事業蓬勃開展,急需各種人才。我也求賢若渴,歡迎你們為帝國效力。楊田保舉你2人為騎兵旅長、步兵旅長,我已經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