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桂年輕時以“知兵”著稱,不到四十歲就出任阮朝兵部尚書,在鎮壓國內少數民族起義上甚為得力,被阮朝三代皇帝倚為柱石。
如今,他已年過六十,銳氣不再。在抵禦徵越軍問題上,張登桂實行消極防禦的策略,把精銳兵力佈置在順化周圍。
嗣德帝同意張登桂的部署,認為徵越軍與法夷一樣船堅炮利。而越軍根本就不是法夷的對手,只能據險固守,先立於不敗之地。
這實際上又回到了阮知方“以守為戰”、“以戰為守”的策略上了。
只是,阮朝已失人心。鎮西軍投降徵越軍,省兵精銳都被抽往順化都城。地方各省軍心渙散,兵馬不足,根本無力阻止徵越軍。
有鎮西軍帶路,徵越軍陸軍得以長驅直入,直撲順化。沿途或遇到越軍抵抗,陸軍都不理睬,也不戀戰,必要時留鎮西軍與之糾纏,主力則直奔順化。
即便越軍丟棄城池,徵越軍也不搶佔。司令部早有命令,各部先到達順化,與越軍主力決戰。等阮朝投降後,再分兵攻略南圻、中圻各省。
海軍乘船南下,自然要比陸軍走得快。南洋艦隊為海軍先鋒,最先到達順化。
順化瀕臨南海,阮朝在此還藏有十幾艘戰船,是阮朝海軍壓箱底的戰船。建國之初,阮朝得到了法國人、南方海商的支援,海軍實力堪稱東南亞最強。
1802年,阮朝北伐西山朝,在北圻以東海域打敗了西山朝的盟友、一度打得廣東水師滿地找牙的華南海盜。
但在1840年後,阮朝明命帝決心製造蒸汽戰艦,又在戰艦外殼包覆銅甲,稱之為“金鷹艦”。為此,越南海軍放棄了大量傳統風帆戰艦。
由於明命帝與洋人交惡,越南海軍生產出來的蒸汽戰艦、金鷹艦質量低劣,屢屢發生事故。越南海軍不僅沒有得到加強,反而虛耗財力,實力大損。
在白藤江一戰中,革命軍海軍幾乎全殲越南海軍精銳。所以,越南海軍在順化都城只剩下少部分戰船。一向親近阮朝的南方海商,因為其華裔身份,也不再向阮朝提供武裝商船。
當革命軍南洋艦隊抵達順化城外的海域時,幾乎沒有遭遇到像樣的抵抗。
在“定南號”鐵甲艦的帶領下,十幾艘戰艦相繼開進香江入海口,封鎖了順化守軍的海上退路。
出乎意料的是,越軍在香江兩岸佈置了綿密的炮臺,炮火相當猛烈。
阮朝建國之初,得到了法國人的援助。法國人為了在越南獲取殖民利益,亦向阮朝傳授了大量軍事技術,包括鑄炮技術、築城技術、炮臺技術等。
只不過,法國在拿破崙戰爭中落敗,在歐洲被英國、粵地利等國壓得抬不起頭,也就無力再向越南要求殖民利益。
阮朝也對法國人的殖民野心極為戒備,與法國人交惡。張登桂等阮朝重臣主張閉關鎖國,阮朝的軍事技術也就逐漸落伍了。
越軍炮火猛烈,徵越軍隨即改變策略,撤到越軍炮臺火力範圍外,繼續封鎖香江口。
第二天,海軍陸戰隊抵達順化海域。在艦炮掩護下,陸戰隊在香江南岸登陸。
順化被香江一分為二,香江以北為北城,以南為南城。因為阮朝皇宮位於北城,香江北岸也成為阮朝“京兵”防禦重點。所謂“京兵”,即為中央軍,編制員額一萬兩千人,是越軍精銳。
海軍陸戰隊人少,不便在香江北岸與阮朝京兵爭鋒,改在南岸登陸。這有兩方面的考慮:
一來可以避實就虛,破除越軍在香江南岸的防禦,剪除順化主城的羽翼。
二來可以截斷阮朝退路,防止嗣德帝逃往南方或者西部山區。
這一著甚為緊要。楊烜雖然決定擴大對越戰事,卻不想讓革命軍深陷越南的泥潭,指示羅大綱儘快結束作戰。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必須逼迫阮氏投降,保留阮氏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