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很簡單,只有四菜一湯。楊烜定有規矩,要求各級奉行勤儉節約,把有限的銀錢用在刀刃上。鋼鐵廠經費有限,唐廷樞也只能精打細算。
伍涵不避外人,坐在楊烜一旁吃飯。這一路來,她只接觸到劉旻虎、唐廷樞、徐作新三人。劉旻虎是總司令部軍械處長,唐廷樞是鋼鐵廠廠長,徐作新是近衛營營長。
這三人都很年輕,尤其是唐廷樞和徐作新,剛剛二十歲。他們出身都很卑微,劉旻虎是天地會黨,唐廷樞是洋行底層職員,徐作新原是貧苦無依之人。
在滿清治下,他們都是社會底層,吃不飽、穿不暖。但在楊烜手裡,他們卻煥發出勃勃生機,前途無量。
有句古話說得很好,“橘生淮南則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從這三個人身上,伍涵看到了暨南軍政府的潛力。
假以時日,軍政府必能推翻滿清,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建立一個全新的政權。
飯後,楊烜與唐廷樞閒聊。唐廷樞原以為他要聊鋼鐵廠的事,為此做了一番準備。沒想到,楊烜卻問他:
“景星,鋼鐵廠投產後,咱們新寧公司就能站穩腳跟,逐漸走上正軌。下一步,我們必定要增建其他工廠,補齊產業鏈條。
“新寧公司是黑旗軍最重要的工廠,肩負著工業化的重任。下一步,我們新建工廠,仍要依託新寧公司,以子公司的形式設定分廠。依你看,新寧公司應該新建什麼工廠?”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唐廷樞號景星,少時在香港馬禮遜教會學堂接受過6年1842~1848年)的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思路開闊,對“產業鏈條”等新概念理解很透。
不過,楊烜剛才提問的問題,似乎應該由新興公司董事長廖坤回答。唐廷樞是鋼鐵廠的廠長,似乎不應好高騖遠,思考自己身份以外的東西。
但楊烜此問,實則在考量唐廷樞。在他看來,唐廷樞才是新寧公司董事長的最佳人選。只因他資歷尚淺,只能讓他先擔任鋼鐵廠廠長。
果然,唐廷樞才思敏捷,稍作思索便說道:“大元帥,愚以為,下一步要辦工廠,就得辦機床廠。西方工業多采用機器,故商品產量大、質量優。
“機器源於何處?是為機床。機器為子機,機床為母機。有了機床,我們也能製造機器,小到機械模具,大到蒸汽機、採礦機,皆能自造,不必處處受制於洋人。”
這個思路與楊烜不謀而合。
之前,為了加快生產火槍火炮,新寧公司槍炮廠從德國引進了一條槍械生產線。
此時的德國仍舊四分五裂,但境內工商業發達。和英法強國一樣,德國也發明了後裝線膛槍。譬如普魯士人德來塞發明的德來塞步槍,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
為了提高線膛槍的可靠性,各國爭相採用鑽削法制造槍管,槍械壽命、威力得到極大提高。
槍炮廠引進的這條槍械生產線,雖不是最先進的生產線,卻可以生產後裝線膛槍,擁有蒸汽機、鑽床、膛床、銑床等成套裝置。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當然,這條生產線價格也極其昂貴,高達兩萬兩白銀。這還是一條二手的、落時的生產線。德國商人估計,如果華人可以像德國工匠那樣熟練操作機床,每月最多可生產兩百支線膛槍。
儘管這樣,這條生產線來之不易,被槍炮廠視作寶貝。當時,華夏槍炮都有鑄造法制造,把鐵水注入模具裡,待其冷卻後一體成型。
洋人已在槍械領域普及了“切削法”,即使用機床鑽削實心鐵柱,得到無縫槍管。英法軍工大國甚至已經開始探索使用切削法制造火炮炮管。
黑旗軍有了這條生產線,就能自造線膛槍,在清軍面前取得火器優勢。
楊烜認同唐廷樞的看法,說道:
“景星遠見卓識,深合我意。我正有籌建機床廠的意向,等鋼鐵廠投產後,咱們就可以試辦機床廠了。這件事,我想拜託你來辦,如何?”
唐廷樞受寵若驚,卻也當仁不讓,說道:“大元帥如此厚愛,唐某一定全力以赴。”
楊烜又說:“華夏落後太久,咱們要想追趕洋人,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事情得一件接著一件辦,不能好高騖遠。
“但辦事以得人才為要,人才來之不易,特別是技術人才,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暨南大學堂、實務學堂已經開始招生辦學,為軍政府儲蓄人才。
“新寧公司雖是企業,卻集中了軍政兩方面的人才,理應承擔起培養人才的重任。你做鋼鐵廠廠長,也要向黑旗軍學習,大力支援工廠夜校,加快培養技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