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烜此次西進南寧,決計取南寧、太平兩府做根據地。其中,價值最大的作戰目標有三個:南寧府城、太平府城、鎮南關。
黑旗軍前鋒奪下南寧府城、崑崙關,南寧府方面戰局趨於穩定。接下來,前鋒只需沿右江溯江而上,攻佔其他州縣,掃蕩殘餘清軍,進而佔領南寧府全境。
太平府這邊,將由中軍負責進攻。太平府附郭崇善縣,即今之崇左市,是桂西南中心城市。
沿太平府城溯左江而上,可直達龍州司,龍州司即與越南接壤,邊境上有平而關、水口關、鎮南關三大關,素有“一鎮控三關”之說。
整體上,太平府位於南寧府西南,與越南接壤,下設三縣、十八屬州,另有上龍司、龍州廳、明江廳等。這些多州、縣、司、廳,看似龐大,其實大多都是土司的地盤。
西南諸省少數民族眾多,古稱“南蠻”。歷朝歷代都無力控制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只能採取“羈糜”制度:當地土司承認中央王朝統治地位,中央王朝則放任土司控制當地事務。
土司世代繼承,即便改朝換代,土司仍舊巋然不動。歷朝都想摧毀土司制度,實行郡縣制。
但西南地區地形複雜,中央王朝只能控制大中城市,難以對少數偏遠地區實施有效統治。即使中央王朝派軍隊一時取勝,也難以在少數民族地區長期駐紮。
自雍正時,清朝開始在西南土司地區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土司世襲特權,設定流官。這項政策斷了土司的特權,阻力很大。
譬如,四川地區就曾爆發過大小金川之亂。乾隆帝平定大小金川,歷時五年,投入六十餘萬兵力,花費白銀七千萬兩,才最終取得成功。
大小金川有多少人口呢?答案是不足十萬人。乾隆帝花費這麼大的代價,才最終取勝,在大小金川設定阿爾古、美諾兩直隸廳。
事實上,“改土歸流”進度極為緩慢,直至民國時才大功告成。
朝廷要剝奪土司世襲特權,土司自然要竭力抵制。廣西的土司被朝廷“改土歸流”,一般只有四種情況:
一是土司自己犯法,觸及朝廷底線,朝廷趁機將其革職;二是土司家族人丁不盛,土司沒有生育能力,自然絕嗣;三是家族內部爭權奪利,爆發內亂;四是土司在位不謀其政,民怨沸騰。
黑旗軍中軍進軍太平府,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奪取太平府城。沒想到,卻在太平府城外遭遇到了一支土司武裝。
塔讀
原來,廣西土司與官府關係有點類似於盟友。官府遇有戰事,往往徵召土司武裝,讓土司充當炮灰。
明朝嘉靖年間,明軍徵召廣西田州土司岑氏,前往江浙剿滅倭寇。田州岑氏戰功赫赫,所部狼兵被朝廷賜名為“俍兵”。
自此之後,官軍常常徵召廣西土司出戰四方。
滿清雖然在外國列強面前一敗再敗,其八旗綠營制度卻遠優於明朝衛所制度。即便在晚清,八旗綠營也能在西南土司、西北迴人、天地會等武裝面前保持著優勢。
黑旗軍要在廣西長期立足,必須妥善處理土司制度。同樣的,中軍要攻下太平府城,必須處理好太平府外的土司武裝。
這天,中軍統帥馮可欽抵達馱盧鎮,進入太平府境內。馮開欽在此召集眾將,開會佈置進攻太平府事宜。
偵察處長曹沛祥首先彙報太平府當面敵情:
“太平府與越南接壤,境內有平而關、水口關、鎮南關三大關隘,一向都是國防重鎮。清軍在此駐兵較多,主要是綠營新太協。
“新太協的兵力,集中在新寧州、太平府。前面,新太協副將膽怯,先是逃離南寧府,繼而逃離新寧州,目前手下還有千餘綠營兵,集中在太平府城內。
“除此之外,還有一千多臨時招募的練勇,多是土人中的無業遊民,戰鬥力一般。值得注意的是,綠營徵召了一支土司武裝,主要是上龍司、龍州廳的土司,人數近千人,頗有些戰鬥力。”
楊烜曾屢作指示,要求黑旗軍慎重對待土司,儘量爭取土司投誠。
馮可欽也深知土司武裝的利害。這些土司世世代代居住本地,勢力盤根錯節。中軍要想盡快佔領太平府全境,就得贏得土司支援,最起碼要避免與之戰鬥。
一名敵工處的參謀代表敵工處講道:
“我們敵工處已派同袍潛入太平府城內,發現綠營兵人心惶惶。有個正五品的綠營守備負責防守北門,準備在我們攻城時開門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