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才,新招募的一萬士卒招滿了沒有?”
“皆已滿員,適齡百姓從軍的意願很高,在主公下令開始募兵之時,士卒一萬在短短兩天之內就已經招募足夠。”
一萬人的軍隊,在未變法之前就開始招募了,戲志才都從來沒有想過募兵會如此簡單,百姓都搶著要從軍,或許跟漢朝全民皆兵的制度有關係,但那是強制執行的,跟自願從軍不一樣。
自願是從心底裡擁戴趙泰,強制服兵役只能說是迫不得已,但僅這一次募兵也側面證明了趙泰在百姓心裡的地位有多高。
他們或許不懂什麼叫大局,也不懂從軍的意義是什麼,可他們知道誰對他們好。
對他們好的人他們都不擁戴,那就是人有問題了,不過這也跟趙泰從軍可以拿軍餉的制度有關,那是在當今絕無僅有的舉措。
總之無論如何,這一萬的軍隊,可以說是優中選優,在整個常山六十多萬人裡挑一萬士卒,不敢說是六十挑一,至少也得是十里挑一。
“這一萬新卒要抓緊訓練,但這次出兵恐怕是用不上了,屯田兵的事弄得如何?”
“屯田兵事宜尚在籌建規劃,但現在籌備屯田兵的話恐怕會有些困難,百姓正在春耕,哪怕有意願從軍也不大可能放棄家中耕種的事參與軍屯,屬下建議再等等。”
軍屯那可不是招一些人從軍,然後讓他們一邊有空訓練,一邊種自家的地。
而是從軍後按官府的指令去開荒種地,開出來的地屬於官府而非一家一戶。
然後讓這些屯田兵去種地,種出來的糧食一部分歸官府所有,一部分歸屯田兵所有,稅收很高跟普通百姓的三十稅一不能比。
或許是十稅三,甚至是十稅五,要說高也不算高,除了交足糧稅外剩下的都歸軍屯所有,也可以看作是他們的軍餉。
但總體而言就是當兵還要種地的農民。
按這種方法實行下去不止兵有了,糧食也會變得更加充足,有兵有糧就是軍屯存在的意義。
不過現在要是組建屯田兵,然後再去開荒種地已經來不及了,眼看就要耕種,誰還有精力去開荒,自己家種糧都有些緊張,人手都不夠用。
直接弄軍屯肯定有人會參加,但這種弊大於利的事情還是少幹。
趙泰現在又不缺糧,募兵也是一呼百應,何必還要讓本就缺少勞動力的百姓雪上加霜。
“那就春耕播種之後再進行,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
“出兵準備事宜如何?”
“正在將糧草軍械物資運往前線,不需三日既可出兵。”
戲志才給了趙泰一個肯定的答覆,要不是他想準備更充分一些,兩天時間就夠了。
而行軍打仗只准備那麼短的時間,正常來說會比神經病還神經病,大的戰役準備個一兩年都不嫌多,小的戰役也得是十天半個月才是標準。
到趙泰這卻只需要兩三天,那外人看來不是神經病是什麼。
可沒辦法啊,戲志才也想多準備一下,畢竟打仗不能兒戲,一場戰爭必定耗時長久,期間人吃馬嚼的,就突出了後勤補給的重要性。
那是正常情況,趙泰這個明顯不正常,別人打仗需要講各種計謀,雙方你來我往的爭一城一地得失。
趙泰這種只要打出去,就絕對守得住,至於過程那還是一樣的,但只要攻下城池的速度夠快,就不愁沒有補給,破城而入後,那敵人的不就是自己的。
即使放火燒糧,那也需要時間吧,再不行還有變法撐著,變法所得難道不比自己運來得快?
以往打仗耗時日久,需要大量糧草支撐,趙泰這種不愁破城的自然沒這個顧慮。
也不是沒人想過糧草從世家豪族手裡取,可他們根本不敢對世家豪族動手,相反還要拉攏安撫,雙方地位是平等的,或許城池的首領跟軍隊會換過來換過去,但世家豪族絕對不會換,因為不管誰佔據城池都得倚仗他們治理。
趙泰這也不需要,城頭變換大王旗,城內世家巋然不動?
那都是過去式了,趙泰不止敢動,更是得連根拔起,毀滅性奪走他們的一切。
這種不愁打仗會不會贏,也不愁糧草軍械補給的事情,戲志才再是學識廣博也是第一次見。
沒辦法,這優勢天下獨此一家,夠強,夠霸道,但戲志才很喜歡。
畢竟這種舒服的打仗方式他戲志才拒絕不了,儘管因為太強他的才能會一定程度上被掩蓋。
可誰規定了能力高的人,就喜歡殫精竭慮的在各自領域鑽研奮鬥,輕鬆一點不好嗎?還是說被帶飛的時候不爽?
反正戲志才覺得很爽,那些為了成功整宿整宿睡不著,天天大會小會不斷,辯論局勢,研究怎麼打才會勝算更大的人。
一定很快樂吧。
這種快樂還是留給別人吧,他不需要這種快樂。
趙泰也知道不是說出兵就能馬上出兵,那總歸是需要做準備的,三天而已,他又不是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