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艾只在原地待了片刻,接著快走幾步跟在了趙泰的身邊。
“乂康,距莊園徹底建成已要不了幾日,也就是在段時間內,汝當想好該以何種方式把流民帶上山,卻又不是以強硬的方式裹挾。”
這一點趙泰已有腹稿,他只是想聽聽高艾的見解。
時間久點沒事,想錯了也沒事,關鍵還是要想,要懂得動腦子。
“明公才智屬下雖不及,然此等易事何需幾日,艾已有策略。”
趙泰到是沒想到高艾會這麼快給他答案。
還是這麼自信滿滿的樣子。
“但說無妨。”
他到想看看高艾的策略,說不定還真能給他一個驚喜。
“明公既要屬下假意斷絕關係,又要讓屬下把流民賺上山。”
趙泰一瞪眼,這怎麼能說賺呢,誰不知道他趙泰奉公守法,哪會幹把流民賺上山這種事。
“艾說錯話,應該是讓流民跟著屬下進山謀求生路才對。”
“既是謀求生路,無論去到何地都盡皆相同。”
“以明公分派的一千私兵為引,再以私兵親眷跟隨,人數已然不可小覷。”
“至此時傳出言語,只需跟隨即可在山中尋得活路,少則三千人打頭進山,必有流民跟隨。”
“然明公若要流民全數不落,艾斷難做到,除非能有足夠的糧食。”
他看了趙泰一眼,只看到趙泰點頭表示認可,卻沒有接過他的話頭。
高艾這辦法不說有多好,但卻藉助了人的盲從性,也就是盲從效應。
別人這麼幹,還有那麼多人,那我也要去幹,這就是盲從效應。
不過對流民來說不該只定義為盲從,因為他們本來就吃不上飯,只要能活去哪都沒問題。
即使是上山當匪寇。
但現在這些流民幫趙泰幹活,吃得不算飽,至少也不會餓到發瘋。
理智迴歸的他們能有多少人跟著去,真不好說。
關鍵還在於糧食,高艾就是去除足夠的糧食這個因素,給出了適當的策略。
相當於為趙泰自己想的辦法做了補充。
因為他準備的辦法簡單粗暴有效,除了用糧食吸引也就沒別的了。
“乂康頗有才智,可照此施行,且到時吾會於山中放置足夠的糧食,待到春耕收後當能自給自足。”
糧食足夠這句話是高艾沒想到的,他原本以為的是趙泰讓他帶人上山,是當匪寇,專幹打家劫舍的事。
現在說一句糧食足夠,那匪寇還能是匪寇?就沒見過這麼富的匪寇。
“命汝帶人上山不為劫掠,只為安置流民為吾手中隱藏之勢,待到糧食富足之際,可繼續收納流民壯大本身,直至黑山盡歸吾有,以正之身莫行匪事。”
要當匪寇趙泰早當了,幹嘛還要讓高艾來一出此勢力非吾勢力的操作。
當然這些話讓高艾人都麻了。
連收納流民佔據黑山的話都說了出來,這還能說不是行匪事?
無恥他肯定是知道含義的,但這人是明公,效忠的物件。
他肯定不能說出這兩個字。
所以………
“明公所言有理,吾等只為謀生,不為匪寇,實乃警世之言。”
高艾多聰明的人,說起話來就是好聽,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他就知道明公說的一定對。
已經練出一些厚臉皮的趙泰,坦然接受了高艾的溢美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