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飛刀》?這不是古龍的作品嗎?!”
這部作品算是古龍大師的經典之作了,畢竟連他去世的輓聯都有“小李飛刀成絕唱,人間不見楚留香”一說,可見這部作品的地位非同一般。
我滿面詫異,訝異地望著王明後。這橡皮骰子是王明後拿著刀鐫刻的,事出例外,當從他身上追根求源。當時我們討論的《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雪山飛狐》這四部都是金庸金大師的作品,忽然來了位古大俠的大作,我一時有些腦子轉不過彎來。
“當然啊!必須是古龍的啊!”
王明後雙手捧著橡皮骰子,恭恭敬敬地把它捧起,像是恭敬佛祖般把其放置在桌角,又拿起那香爐,仍往桌面深處推去,只待它完全燃盡,再自行收拾香灰。
“可它不在我們剛剛提的作品之中啊!”
“那我又怎麼辦?骰子有兩個面,除了我們提到的那四部,總要填足剩餘兩面吧?反正金古梁溫黃,我就從另兩位中,各選了一部,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和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勉勉強強湊足了六部!”王明後說完話後,將香爐鋪好,又跑出去洗了一趟手,這才回來。
那為什麼只有梁羽生和古龍啊?
你把溫瑞安當成了什麼啊!
把黃易當作什麼?!
“難道你就不能在一面中刻上‘再擲一次’?”
雖然我心中懷著無限吐槽,可我終於只問了這麼個問題。我望著老王,目光隨著他的挪動而挪動,簡直無法理解他的思維。
“兩面都刻‘再擲一次’?”
“……另一面可以刻‘謝謝惠顧’。”
“……”
王明後有些不耐煩了,他給自個倒了杯水,道:“又不是抱著希望買飲料再中一瓶的想法吧?都是經典,其實拍哪一部都不是壞事!只不過我們喜歡爭論!”說罷,他仰頭一飲,把自個燙得夠嗆。
“咳咳咳咳……”
的確。
我陷入沉思,相比起這幾部作品,《四大名捕》總不像地道的武俠;《尋秦記》和《大唐雙龍傳》又各自蘊含玄幻的色彩——湊足六個當屬勉強,就算構成七個,也召喚不出來神龍,何必那麼斤斤計較?
老王說的對,這幾部都是經典,本質上拍哪一部,都不會壞事!
只不過——
“相比起《小李飛刀》,我更喜歡《陸小鳳傳奇》!”我內心不免有點糾結。
“那我還更欣賞《天涯明月刀》呢!”王明後手持杯子,不耐煩地大叫,“願賭服輸啊!”
那你到底為什麼填《多情劍客無情劍》啊!
幾番敲定下作品,我們另找桌子,攤開紙筆,討論起劇作問題。經過在劇組長時間的磨礪,對前期製作劇本稽核、演員招募、部門組織、時間安排都有了一定經驗——再也不會做出往人家藝校的校園廣告欄上貼招聘廣告的事了。
不過即使如此,在劇情討論過程中,我又發現一個問題。
“這部作品並不適合拍電視劇。”我說。
“靠!不是吧?”
王明後全盤否定。
“它可是‘大家’寫的,‘大家’懂嗎?”王明後痛心疾首道,“不是現在隨便什麼三教九流就能當的‘專家’、‘教授’!是廣大讀者公認的……”
“可古龍的小說意境大於畫面感,你也不是大師,怎樣把作品一板一眼地拍出來?”我點評道。
王明後一時啞口無言。
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當然不同,文字能匆匆幾筆帶過的東西,影視上則要花大價錢大場面。古龍對小李飛刀的出手,用了這麼一句“小李飛刀,例無虛發”來形容,但如何把這八個字給拍攝出來,可不是那麼簡單的。畢竟在觀眾的眼裡,主角手中的刀命中目標,那是再尋常不過,反而不中,才很奇怪。
我既把疑問說出來,腦袋裡也在思索著解決辦法。這句話還算好用,可以用側面描寫,給旁人拍個對應的敬佩或者驚恐的反應中體現,讓那些配角,“哇”地一叫,表情能有多誇張就有多誇張,這部分能勉勉強強撐過。
不過,這隻能解決部分情景,古龍筆下的許多文字,讀起來非常有意味,但要是展現成畫面,就如口中嚼蠟,索然無味了。
這也和作家有關。金庸當過編劇,他的許多作品在構思時,就已經考慮過畫面呈現的問題了。
古龍是純粹的小說家,作品自然以文字展現最好!
“……所以說,古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裡,火的很少。”我說。
“誰說的!”老王勃然大怒。
“冷靜點!”